党史宣传教育
中国共产党柳城历史——柳城抗日救亡活动的开展
来源: 柳城县史志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4-01-19

1944年9月,侵华日军第二次入侵广西。1944年11月7日至1945年7月6日,柳城沦陷。其间,日军的侵略和破坏,使柳城人民蒙受了一场空前的灾难,造成人员伤亡总数达11148人,直接人员伤亡2876人,其中被日军直接杀害1500人,受重伤126人、轻伤1250人。据不完全统计,柳城县人民所遭受的财产损失总计为国币4811245.931千元。柳城县16个乡镇、159个村街、24655户中有10个乡镇、90个村街、7102户遭受日军的烧杀掳掠,受损失的乡镇、村街、户数分别占原有数的62.5%、56.6%、28.8%。

日本侵略者在柳城的种种暴行,激起了全县人民的强烈反抗。中共组织领导的或共产党员参与的抗日团体和抗日武装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在各乡村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敌后游击斗争,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一、柳城国中抗日救亡政工队

1944年1月,中共地下党员余炳享、沈章平、邓莹从广东撤到柳城国民中学任教后,一批进步教师黄谷农、吴文阶、吴鹰健、曾广平等也相继来到国中,他们在学校一面灌输革命思想,一面领导发动宣传抗日救亡工作。以学校的名义,组成临时抗日救亡宣传队,到各圩镇街头演抗日救亡话剧、活报剧,张贴抗日救亡标语,高呼抗日救国口号,唤醒民众,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工作。

1944年下半年,柳城抗日形势趋紧,国中师生迁往古砦,县政府正式宣布学校停办,教职员停薪留职,大部分学生分散回家。

  1945年2月初,柳城国中抗日救亡政工队在龙头乡正式成立。队长吴鹰健,指导员沈章平,副指导员邓莹,队员30多人。政工队成立后,先后辗转罗城县小长安、柳城县太平乡等地以写标语、出墙报、画漫画、街头演讲、办成人夜学班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政工队在太平宣布解散。

二、中共桂北联合工委在柳城的下属组织

柳城沦陷期间,在柳城境内开展抗日活动的党组织有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作委员会(简称桂北联合工委)领导的桂林文化支部、柳州日报社特支下属的柳州日报社柳城分社支部和柳州日报警卫队支部等3个支部。   

(一)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在柳城的下属组织   

1944年秋,桂林、柳州被日军侵占前夕,原中共广东组织系统领导的在柳州日报社内任职的罗培元、张琛、何家英等一批共产党员,有计划地派员到融县、柳城县、罗城县等地开展活动,为柳州沦陷后将自己所控制的柳州日报社能在这些地方继续出版发行报纸打下基础。11月10日,罗培元社长率领柳州日报社的部分员工撤到融县,次年1月转到罗城县,并在融县的和睦,柳城县的古砦(当时柳城县府临时驻地)成立分社。1945年2月上旬,罗培元、张琛、何家英三人代表各自联系的党员,在罗城县龙岸街开会,决定成立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初建时称特委),张琛(报社总编)任书记,主管组织工作;罗培元(报社社长)任副书记,主管军事和统战工作;宣传委员由柳城分社主任何家英担任。特支下设罗城县龙岸总社支部、罗城县黄金分销处支部、柳城县古砦分社支部、警卫队支部和融县和睦分社支部。

1、中共柳州日报社柳城分社支部  

1944年夏,中共党员罗培元派党员余炳享以教师的身份到柳城县国民中学开展活动。1945年1月,撤到罗城县的柳州日报社在柳城县的古砦设立分社。同年2月,在分社工作的何家英、余炳享(此时已转到报社工作)、吴奇勋等3名党员,按柳州日报社特支的布置,在古砦街成立柳城分社支部,何家英任支部书记。下设大埔、三塘、太平三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3名(其中在柳城发展6名)。支部成立不久即移驻龙头乡。支部除宣传抗日外,还配合柳城军民对日作战。4月,中共柳城分社支部吸收邓程章、于钿、林立、谢庭滋、罗汝群、梁一凡、周顺杰、谢光泽等加入党组织。

2、中共柳州日报警卫队支部

1945年2月,在柳州日报警卫队(对外称桂北行署直属警卫队)工作的中共党员,按柳州日报社特支的布置,在罗城县的龙岸成立支部,骆维强任支部书记,共有党员10名。支部成立不久即赴柳城县的古砦、龙头、大埔、太平、沙埔等地开展抗日工作,并在洛崖、龙头、沙埔配合柳城抗日军民对日作战。    

(二)中共桂林文化支部

1945年5月初,中共桂林文化支部由罗城县转到柳城县开展抗日活动。该支部共有5名党员。司马文森任支部书记,郑思任组织委员,吉联抗任宣传委员。该支部先后在柳城县的古砦、洛崖、六塘、冲脉、马山等地进行宣传和组织武装对日作战。

三、党领导的抗日团体      

1944年11月7日,日军侵入柳城县境。在柳城县部分地区沦陷期间,进步人士、原柳州龙城中学校长陈如平任柳城县县长。为了保护柳城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他欢迎、支持各抗日团体到柳城境内进行抗日活动。中共桂北临时工委及其下属组织和随学校疏散到柳北一带的中共灵川特支领导的党员,曾先后组织成立有柳州日报社柳城分社、柳州日报警卫队、镇国政工队和桂林师范学校(简称桂师)战时服务团到柳城县开展抗日宣传和参加对日作战。

(一)柳州日报社柳城分社

1944年,柳州沦陷实际上已为中共掌握的柳州日报社迁往罗城。为了有公开合法阵地掩护党组织的活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柳州日报社在罗城、融县、柳城先后建立分社和办事处。1945年1月,柳州日报社在古砦成立柳城分社,分社主任由中共党员何家英担任。2月底,日军侵犯古砦,柳城分社迁到龙头蒙村办公,报社地下党组织派党员余炳享直接或间接介绍柳城国中学生和桂林两江师范柳城籍学生梁一凡、侯信、邓程章、于钿、林立、谢庭滋、罗汝群、周顺杰、谢光泽等参加柳州日报柳城分社工作。分社下设三塘、大埔、太平3个办事处和太平板贡分销点。分社除了出版《柳州日报》进行抗日宣传外,还组织员工帮助附近群众搞劳动生产,在群众中举办抗日时事讲座等。1945年7月,随总社迁回柳州。

(二)柳州日报警卫队

1945年1月,在罗城县龙岸乡下株村以柳州日报社员工为主称桂北行署直属警卫队,对内称柳州日报警卫队。实际上中共领导中共党员罗培元任队长、骆维强为副队长、陈扬(陈光)任指导员,全队60人枪,队内设有党支部。警卫队成立后,即在罗城黄金集训。他们以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为指导,学习军事和政治;学习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做群众工作的好传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经过短暂的训练后,警卫队便向更加接近敌人、接近桂北联合工委领导的融县抗日挺进队的方向挺进,到融县、柳城一带活动。卫队充分发挥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的作用。自办了刊物《警声》,籍此向群众宣传抗日。每到一处,群众中开展宣传发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1945年春,警卫队开往柳城县的古砦、龙头、大埔、太平、沙埔等地武装保卫春耕生产、开展抗日工作,并在洛崖、龙头、沙埔配合柳城抗日军民对日作战。影响不断扩大,不少青年纷纷要求参加,警卫队迅速地发展壮大,仅半年时间队伍就发展到七八十人。

1945年6月,柳州日报社特支根据桂北联合工委的决定,解散柳州日报警卫队,警卫队员根据不同的条件和情况或分散或隐蔽或撤退。柳州日报社的党员、积极分子、职工等人枪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撤到广东、香港,一部分留在柳州、桂林等地坚持斗争。

(三)镇国政工队

中共桂林文化支部组织领导的一支抗日宣传队。日军进攻柳州时,国民党桂系第188师563团被冲散,部分官兵流落到罗城等地。司马文森见该团团长有抗日热情,便鼓动他扩大番号为纵队,代号为“镇国师”,自任司令。该团长也想利用文化名人扩大自己队伍的影响,聘请司马文森为该部队的政治部主任并负责筹建政工队。1945年1月,镇国政工队在罗城龙岸福建会馆成立,中共党员郑思(诗人)任队长吉联抗(音乐家)任副队长司马文森(作家)任指导员。队员多数来自柳州中学、龙城中学、融县中学和广西大学的师生,队内设武装组、学习组、宣传组、生活组,成立有中共支部。政工队成立时有队员30多人,后来发展到50多人。通过各种渠道弄到了10多支步枪和一批手榴弹,使政工队成为一支党领导的武装抗日宣传队。政工队成立后,曾派武装组参加了寺门阻击战,保卫龙岸、黄金产粮区的安全。

镇国政工队在中共桂林文化支部的领导下,高举抗日的旗帜,坚持在敌后进行文艺演出和抗日宣传。活动遍布罗城县的龙岸、板丈、土城、地栋,融县的永乐、四莫、兴隆、和睦柳城县的洛崖、冲脉、龙村、六塘、凤山一带。所到之处,政工队出版墙报和漫画,巡回展出大型彩色连环画,揭露日军奸淫、烧杀、掳掠及汉奸的卖国罪行;演出了《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春耕曲》、《民众力量真伟大》、《武装起来保卫家乡》等大量的戏剧、歌剧、活报剧,还根据现实斗争创作了很多好的作品。更以纪律严明,成为深受群众欢迎和爱戴的武装宣传工作队。

抗战胜利后,根据桂北联合工委的决定,实行分散隐蔽撤退。至此,镇国政工队的活动,历经7个多月的战斗历程,于1945年7月底在柳城县六塘宣告结束。

(四)桂林师范战时服务团

1944年9月,日军沿湘桂线南下,进逼广西,桂林沦陷后,桂林师范学校从临桂县的两江迁到罗城县的三防镇(今属融水县)继续上课。桂林师范学校的中共党员陈扬华、郑镜南、李文松等在进步校长汤有雁的支持下,组织领导学校的师生在罗城、融县的乡间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45年2月,柳城县县长陈如平(民主人士)邀请桂林师范学校派师生到柳城等地参加抗战。学校的中共党员征得校长的同意,于2月20日组成桂林师范战时服务团,蔡纯华任团长,李文松任指导员。全团40余人,编为一个文艺队、两个战斗班,开赴柳城县府所在地古砦乡,县政府授给该团“县督察队”的番号,拨给枪械弹药和给养。此后,服务团先后在古砦、龙美、沙埔、洛崖、大埔、凤山等地村镇活动,武装班积极参加抗击日军的战斗,文艺队深入集镇进行宣传演出,到村屯发动群众,帮助建立自卫队。先后参加1945年3月9日“古砦保卫战”5月上旬沙埔遭遇战”,5月底十五坡伏击战”等战斗,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是一支能文能武的战斗队伍。为了抗日服务团中共党员王和琴梁衡芳和队员陈德龄在柳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地方民众抗日武装

1944年11月到1945年7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柳城期间,全县人民不甘当亡国奴,对日本侵略军的残暴行径恨之入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倡导下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凤山、头塘、沙埔、太平、大埔、龙头等乡镇村屯纷纷响应党的号召,组织起来,拿起武器组成抗日自卫队,为报国耻家仇、保卫家乡同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

在凤山镇,共组织有7支自卫队跟日本侵略军开展武装斗争,他们是:(1)邦塘自卫大队,下辖3个中队,有124人枪,编属国民党桂系第188师别动队领导,先后驻守过头塘、六塘和三角嘴等地;(2)对河自卫队,有30多人枪;(3)大湾自卫队,有50人枪(包括良村、六贡队员);(4)马山自卫队,约有50人枪,有轻机枪1挺、六○炮1门;(5)头塘自卫队,有40人枪;(6)仓贝自卫队;(7)长漕和平村自卫队。

在太平乡。75%的行政村建立了抗日自卫队,全乡组成了近800人枪的抗日武装队伍。太平党小组及侯信、梁一帆两位共产党员,在组织抗日武装队伍的工作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仅是侯信亲自组织建立起来的抗日自卫队就有下良、龙兴村抗日自卫队35人枪;里塘村抗日自卫队50人枪;山咀村抗日自卫队80人枪;江头村抗日自卫队45人枪,;太平东平街、南大街抗日联队80人枪等等。

此外,在古砦、头塘、大埔、马山、沙埔、东泉等乡镇,很多行政村建立了抗日自卫队,活跃在抗日前线。

各村自卫队既分工又合作,平时各保一方平安,必要时统一指挥,联合作战。这些抗日队伍作战机动灵活,多为游击战,也有支援配合国军打正规阻击战。县境内抗日军民与日军作战40多次,毙敌560余人,伤敌260多人,俘敌22人,缴获大炮1门、重机枪3挺、轻机枪4挺、长短枪92支、战马12匹。其中规模较大的战斗有:融江洛崖段两次截击战、古砦保卫战、十五坡伏击战、矮坳歼击战、三角嘴伏击战、将山头伏击战、邦塘高街之战、仙姑庙战斗、仓贝伏击战、岩口峒解围战、古木坳伏击战、张家祠歼灭战、龙头截击战等。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地打击,在柳城县人民抗日斗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共产党柳城历史——柳城抗日救亡活动的开展

来源: 柳城县史志办公室  |  发布日期: 2024-01-19 12:00    |  作者:

1944年9月,侵华日军第二次入侵广西。1944年11月7日至1945年7月6日,柳城沦陷。其间,日军的侵略和破坏,使柳城人民蒙受了一场空前的灾难,造成人员伤亡总数达11148人,直接人员伤亡2876人,其中被日军直接杀害1500人,受重伤126人、轻伤1250人。据不完全统计,柳城县人民所遭受的财产损失总计为国币4811245.931千元。柳城县16个乡镇、159个村街、24655户中有10个乡镇、90个村街、7102户遭受日军的烧杀掳掠,受损失的乡镇、村街、户数分别占原有数的62.5%、56.6%、28.8%。

日本侵略者在柳城的种种暴行,激起了全县人民的强烈反抗。中共组织领导的或共产党员参与的抗日团体和抗日武装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在各乡村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敌后游击斗争,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一、柳城国中抗日救亡政工队

1944年1月,中共地下党员余炳享、沈章平、邓莹从广东撤到柳城国民中学任教后,一批进步教师黄谷农、吴文阶、吴鹰健、曾广平等也相继来到国中,他们在学校一面灌输革命思想,一面领导发动宣传抗日救亡工作。以学校的名义,组成临时抗日救亡宣传队,到各圩镇街头演抗日救亡话剧、活报剧,张贴抗日救亡标语,高呼抗日救国口号,唤醒民众,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工作。

1944年下半年,柳城抗日形势趋紧,国中师生迁往古砦,县政府正式宣布学校停办,教职员停薪留职,大部分学生分散回家。

  1945年2月初,柳城国中抗日救亡政工队在龙头乡正式成立。队长吴鹰健,指导员沈章平,副指导员邓莹,队员30多人。政工队成立后,先后辗转罗城县小长安、柳城县太平乡等地以写标语、出墙报、画漫画、街头演讲、办成人夜学班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政工队在太平宣布解散。

二、中共桂北联合工委在柳城的下属组织

柳城沦陷期间,在柳城境内开展抗日活动的党组织有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作委员会(简称桂北联合工委)领导的桂林文化支部、柳州日报社特支下属的柳州日报社柳城分社支部和柳州日报警卫队支部等3个支部。   

(一)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在柳城的下属组织   

1944年秋,桂林、柳州被日军侵占前夕,原中共广东组织系统领导的在柳州日报社内任职的罗培元、张琛、何家英等一批共产党员,有计划地派员到融县、柳城县、罗城县等地开展活动,为柳州沦陷后将自己所控制的柳州日报社能在这些地方继续出版发行报纸打下基础。11月10日,罗培元社长率领柳州日报社的部分员工撤到融县,次年1月转到罗城县,并在融县的和睦,柳城县的古砦(当时柳城县府临时驻地)成立分社。1945年2月上旬,罗培元、张琛、何家英三人代表各自联系的党员,在罗城县龙岸街开会,决定成立中共柳州日报社特支(初建时称特委),张琛(报社总编)任书记,主管组织工作;罗培元(报社社长)任副书记,主管军事和统战工作;宣传委员由柳城分社主任何家英担任。特支下设罗城县龙岸总社支部、罗城县黄金分销处支部、柳城县古砦分社支部、警卫队支部和融县和睦分社支部。

1、中共柳州日报社柳城分社支部  

1944年夏,中共党员罗培元派党员余炳享以教师的身份到柳城县国民中学开展活动。1945年1月,撤到罗城县的柳州日报社在柳城县的古砦设立分社。同年2月,在分社工作的何家英、余炳享(此时已转到报社工作)、吴奇勋等3名党员,按柳州日报社特支的布置,在古砦街成立柳城分社支部,何家英任支部书记。下设大埔、三塘、太平三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3名(其中在柳城发展6名)。支部成立不久即移驻龙头乡。支部除宣传抗日外,还配合柳城军民对日作战。4月,中共柳城分社支部吸收邓程章、于钿、林立、谢庭滋、罗汝群、梁一凡、周顺杰、谢光泽等加入党组织。

2、中共柳州日报警卫队支部

1945年2月,在柳州日报警卫队(对外称桂北行署直属警卫队)工作的中共党员,按柳州日报社特支的布置,在罗城县的龙岸成立支部,骆维强任支部书记,共有党员10名。支部成立不久即赴柳城县的古砦、龙头、大埔、太平、沙埔等地开展抗日工作,并在洛崖、龙头、沙埔配合柳城抗日军民对日作战。    

(二)中共桂林文化支部

1945年5月初,中共桂林文化支部由罗城县转到柳城县开展抗日活动。该支部共有5名党员。司马文森任支部书记,郑思任组织委员,吉联抗任宣传委员。该支部先后在柳城县的古砦、洛崖、六塘、冲脉、马山等地进行宣传和组织武装对日作战。

三、党领导的抗日团体      

1944年11月7日,日军侵入柳城县境。在柳城县部分地区沦陷期间,进步人士、原柳州龙城中学校长陈如平任柳城县县长。为了保护柳城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他欢迎、支持各抗日团体到柳城境内进行抗日活动。中共桂北临时工委及其下属组织和随学校疏散到柳北一带的中共灵川特支领导的党员,曾先后组织成立有柳州日报社柳城分社、柳州日报警卫队、镇国政工队和桂林师范学校(简称桂师)战时服务团到柳城县开展抗日宣传和参加对日作战。

(一)柳州日报社柳城分社

1944年,柳州沦陷实际上已为中共掌握的柳州日报社迁往罗城。为了有公开合法阵地掩护党组织的活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柳州日报社在罗城、融县、柳城先后建立分社和办事处。1945年1月,柳州日报社在古砦成立柳城分社,分社主任由中共党员何家英担任。2月底,日军侵犯古砦,柳城分社迁到龙头蒙村办公,报社地下党组织派党员余炳享直接或间接介绍柳城国中学生和桂林两江师范柳城籍学生梁一凡、侯信、邓程章、于钿、林立、谢庭滋、罗汝群、周顺杰、谢光泽等参加柳州日报柳城分社工作。分社下设三塘、大埔、太平3个办事处和太平板贡分销点。分社除了出版《柳州日报》进行抗日宣传外,还组织员工帮助附近群众搞劳动生产,在群众中举办抗日时事讲座等。1945年7月,随总社迁回柳州。

(二)柳州日报警卫队

1945年1月,在罗城县龙岸乡下株村以柳州日报社员工为主称桂北行署直属警卫队,对内称柳州日报警卫队。实际上中共领导中共党员罗培元任队长、骆维强为副队长、陈扬(陈光)任指导员,全队60人枪,队内设有党支部。警卫队成立后,即在罗城黄金集训。他们以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为指导,学习军事和政治;学习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做群众工作的好传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经过短暂的训练后,警卫队便向更加接近敌人、接近桂北联合工委领导的融县抗日挺进队的方向挺进,到融县、柳城一带活动。卫队充分发挥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的作用。自办了刊物《警声》,籍此向群众宣传抗日。每到一处,群众中开展宣传发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1945年春,警卫队开往柳城县的古砦、龙头、大埔、太平、沙埔等地武装保卫春耕生产、开展抗日工作,并在洛崖、龙头、沙埔配合柳城抗日军民对日作战。影响不断扩大,不少青年纷纷要求参加,警卫队迅速地发展壮大,仅半年时间队伍就发展到七八十人。

1945年6月,柳州日报社特支根据桂北联合工委的决定,解散柳州日报警卫队,警卫队员根据不同的条件和情况或分散或隐蔽或撤退。柳州日报社的党员、积极分子、职工等人枪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撤到广东、香港,一部分留在柳州、桂林等地坚持斗争。

(三)镇国政工队

中共桂林文化支部组织领导的一支抗日宣传队。日军进攻柳州时,国民党桂系第188师563团被冲散,部分官兵流落到罗城等地。司马文森见该团团长有抗日热情,便鼓动他扩大番号为纵队,代号为“镇国师”,自任司令。该团长也想利用文化名人扩大自己队伍的影响,聘请司马文森为该部队的政治部主任并负责筹建政工队。1945年1月,镇国政工队在罗城龙岸福建会馆成立,中共党员郑思(诗人)任队长吉联抗(音乐家)任副队长司马文森(作家)任指导员。队员多数来自柳州中学、龙城中学、融县中学和广西大学的师生,队内设武装组、学习组、宣传组、生活组,成立有中共支部。政工队成立时有队员30多人,后来发展到50多人。通过各种渠道弄到了10多支步枪和一批手榴弹,使政工队成为一支党领导的武装抗日宣传队。政工队成立后,曾派武装组参加了寺门阻击战,保卫龙岸、黄金产粮区的安全。

镇国政工队在中共桂林文化支部的领导下,高举抗日的旗帜,坚持在敌后进行文艺演出和抗日宣传。活动遍布罗城县的龙岸、板丈、土城、地栋,融县的永乐、四莫、兴隆、和睦柳城县的洛崖、冲脉、龙村、六塘、凤山一带。所到之处,政工队出版墙报和漫画,巡回展出大型彩色连环画,揭露日军奸淫、烧杀、掳掠及汉奸的卖国罪行;演出了《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春耕曲》、《民众力量真伟大》、《武装起来保卫家乡》等大量的戏剧、歌剧、活报剧,还根据现实斗争创作了很多好的作品。更以纪律严明,成为深受群众欢迎和爱戴的武装宣传工作队。

抗战胜利后,根据桂北联合工委的决定,实行分散隐蔽撤退。至此,镇国政工队的活动,历经7个多月的战斗历程,于1945年7月底在柳城县六塘宣告结束。

(四)桂林师范战时服务团

1944年9月,日军沿湘桂线南下,进逼广西,桂林沦陷后,桂林师范学校从临桂县的两江迁到罗城县的三防镇(今属融水县)继续上课。桂林师范学校的中共党员陈扬华、郑镜南、李文松等在进步校长汤有雁的支持下,组织领导学校的师生在罗城、融县的乡间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45年2月,柳城县县长陈如平(民主人士)邀请桂林师范学校派师生到柳城等地参加抗战。学校的中共党员征得校长的同意,于2月20日组成桂林师范战时服务团,蔡纯华任团长,李文松任指导员。全团40余人,编为一个文艺队、两个战斗班,开赴柳城县府所在地古砦乡,县政府授给该团“县督察队”的番号,拨给枪械弹药和给养。此后,服务团先后在古砦、龙美、沙埔、洛崖、大埔、凤山等地村镇活动,武装班积极参加抗击日军的战斗,文艺队深入集镇进行宣传演出,到村屯发动群众,帮助建立自卫队。先后参加1945年3月9日“古砦保卫战”5月上旬沙埔遭遇战”,5月底十五坡伏击战”等战斗,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是一支能文能武的战斗队伍。为了抗日服务团中共党员王和琴梁衡芳和队员陈德龄在柳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地方民众抗日武装

1944年11月到1945年7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柳城期间,全县人民不甘当亡国奴,对日本侵略军的残暴行径恨之入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倡导下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凤山、头塘、沙埔、太平、大埔、龙头等乡镇村屯纷纷响应党的号召,组织起来,拿起武器组成抗日自卫队,为报国耻家仇、保卫家乡同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

在凤山镇,共组织有7支自卫队跟日本侵略军开展武装斗争,他们是:(1)邦塘自卫大队,下辖3个中队,有124人枪,编属国民党桂系第188师别动队领导,先后驻守过头塘、六塘和三角嘴等地;(2)对河自卫队,有30多人枪;(3)大湾自卫队,有50人枪(包括良村、六贡队员);(4)马山自卫队,约有50人枪,有轻机枪1挺、六○炮1门;(5)头塘自卫队,有40人枪;(6)仓贝自卫队;(7)长漕和平村自卫队。

在太平乡。75%的行政村建立了抗日自卫队,全乡组成了近800人枪的抗日武装队伍。太平党小组及侯信、梁一帆两位共产党员,在组织抗日武装队伍的工作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仅是侯信亲自组织建立起来的抗日自卫队就有下良、龙兴村抗日自卫队35人枪;里塘村抗日自卫队50人枪;山咀村抗日自卫队80人枪;江头村抗日自卫队45人枪,;太平东平街、南大街抗日联队80人枪等等。

此外,在古砦、头塘、大埔、马山、沙埔、东泉等乡镇,很多行政村建立了抗日自卫队,活跃在抗日前线。

各村自卫队既分工又合作,平时各保一方平安,必要时统一指挥,联合作战。这些抗日队伍作战机动灵活,多为游击战,也有支援配合国军打正规阻击战。县境内抗日军民与日军作战40多次,毙敌560余人,伤敌260多人,俘敌22人,缴获大炮1门、重机枪3挺、轻机枪4挺、长短枪92支、战马12匹。其中规模较大的战斗有:融江洛崖段两次截击战、古砦保卫战、十五坡伏击战、矮坳歼击战、三角嘴伏击战、将山头伏击战、邦塘高街之战、仙姑庙战斗、仓贝伏击战、岩口峒解围战、古木坳伏击战、张家祠歼灭战、龙头截击战等。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地打击,在柳城县人民抗日斗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