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宣传教育
中国共产党柳城历史简介(1926年10月—1956年9月)
来源: 柳城县史志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3-09-05


大革命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6年10月—1937年7月

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推动下,柳城县凤山、古砦等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二五”减租为中心的农民运动。

1926年秋,中共柳州支部组织干事张胆,以国民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部农民部秘书及国民党党务指导员的公开身份,到柳城县凤山镇指导农民运动,传播马列主义。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柳城县农民协会筹备处和柳城县妇女联合会相继成立。与此同时,毕业于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古砦青年严叔庚,受国民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部农民部委派为柳城县农民运动特派员,回到古砦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革命青年会、妇女会和农民自卫军,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12月底,柳城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古砦农民协会正式成立,下设新村、潘村、汶炉三个分会。

1927年1月,柳城县农民协会筹备处正式成立。筹备委员会设在县城(今凤山镇)的花婆庙。直接掌握民团、商团共7个班的武装约80人枪。会员曾发展到100多人。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古砦农民协会得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召集1000多名群众参加的大会,声讨蒋介石集团的滔天罪行。后组织古砦乡农民协会和农军包围了团防局,把反动的局长、副局长赶下台并郑重宣布:一切权力归农会,实行“二五”减租,废除苛捐杂税,将农民运动推向高潮。6月,桂系军阀在广西各地镇压农民运动,国民党柳城县政府勒令解散古砦农会,柳城县的农民运动陷入低谷。县农民协会筹备处委员徐海仁被捕入狱,在狱中正气凛然,视死如归。同年10月,徐海仁沿途高呼“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与中共党员熊秀民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柳州北门外更新亭。

1935年至1936年,柳城县进步青年韦志坚(女,凤山镇大协村人、后改名伍维)、邓丁兰(女,大埔街人)在广西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1945年8月

1937年,韦志坚、邓丁兰分赴延安和新四军后转为共产党员,成为柳城籍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8年10月中旬  柳城县立国民中学的侯信、李星荣、谢树琼、吴彦等一批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参加了第三届广西学生军到前线抗日。

1940年下半年开始,中共地下党员任陶林、杨启新、韦世刚等多人先后来到柳城,利用国立中学、军民合作指导室等阵地开展革命和抗日宣传活动。

1941年夏、秋之际,中共柳州市委先后派中共党员陶保宁、侯信 (侯骏驹)、韦世刚(韦天强)等到柳城进行革命活动。同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柳城县的第一个基层组织——中共柳城县支部在柳城县凤山镇建立,支部书记韦世刚。中共柳城县支部成立后,先后在东泉、太平分别成立党小组各一个。将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作为主要任务之一,组织利用“学生军同学会”,在多个乡镇成立抗日宣传队,上街下村进行抗日宣传,激发民众对日本侵略中国的仇恨,提高民众的爱国热情。1942年7月,广西当局在桂林发动反共“七九事件”后。国民党柳城县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学生军大肆逮捕。12月底,中共柳城县支部遭破坏、不复存在。

1944年1月,中共地下党员余炳享、沈章平、邓莹及批进步教师黄谷农、吴文阶、吴鹰健等相继来到柳城国中,传播输革命思想,以学校的名义,组成临时抗日救亡宣传队,到各圩镇街头发动宣传抗日救亡。

1945年2月初,柳城国中抗日救亡政工队在龙头乡正式成立。同期,在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统战工作的推动下,张镇道、覃景秀、王粹新等22名共产党人及进步民主人士人得以分别安排到柳城县政府内各军政部门担任要职,帮助开明人士逐步将柳城县政府改组为抗日民主政府,加强县内各地自卫队的统一领导,通过广泛开展统战工作,密切县内各友军的关系,动员、团结国军正规部队中积极抗日的力量投入抗战。当时,在柳城境内开展抗日活动的中国共产党3个支部。中共领导下的桂林师范学校战时服务团、柳州日报警卫队、“镇国”政工队、国中抗日救亡政工队等抗日组织,在柳城境内广泛活动,配合当地抗日武装对日作战,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动员组织民众参军参战。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倡导下和中共地下党组织推动和直接、具体的领导下,柳城县民众的抗日斗争持续蓬勃发展、乡镇村屯纷纷响应号召,拿起武器组成抗日自卫队,同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先后发起矮坳歼击战、三角嘴伏击战、洛崖截击战、岩口峒解围战、仙姑庙截击战、仓贝伏击战、十五坡伏击战、古木坳伏击战、张家祠歼灭战等40多次战斗,毙伤敌800多人,俘敌22人,缴获大炮1门、重机枪3挺、轻机枪4挺、长短枪92支、战马12匹。给入侵日寇以沉重打击,在柳城县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1945年6月,桂北联合工委决定解散,各组织归原属组织领导。工委解散后,除部分党员仍留在柳城境内隐蔽活动外,其他党员先后撤离。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1949年11月)

抗战胜利后,为了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组织不断派共产党员到柳城县开展活动,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对国民党的征粮、征兵、征税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在柳城发展了10名党员。在此期间,先后有71名中共党员在柳城县境内进行革命活动。

1946年春,中共党员沈章平受聘为私立东泉中学校长,聘请党员陈向明、邓莹等以及部分进步青年教师任职,开展革命活动。

1947年7月,中共桂柳工委在大埔建立交通站,同年,中共桂柳工委、融县工委分别派熊柳生、林润葱负责柳城县河西、河东(河,指融江)片的工作;10月,中共融县工委恢复侯信的党组织关系,侯信在家乡发动群众,为组织游击武装作准备。

1948年12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撤销中共桂柳区工委,分别成立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工作委员会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工作委员会。在柳城的党员归省农委下属的中共融县工作委员会领导。

1948年3月,中共柳(江)柳(城)工作委员会(简称柳柳工委)成立,在柳城县主要活动于河西地区及融江沿岸。中共桂柳工委在大埔交通站建党小组。同月,龙头籍中共党员刘申获组织批准,返乡开展革命活动。同期,中共柳州特支等柳州党组织也先后派出部分党员到柳城县,以沙埔山田村为中心发展党的外围组织、筹建革命武装。12月,以侯信为队长的中共柳北地区第一支武工队——“江猛武工队”在融县南区的潭头乡北山村(今属融安县)正式成立,有力地推动了融县南区及柳城县太平一带农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同年12月,侯信在太平下良屯召开第一次农会会员大会,宣布成立农会。

1949年,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在柳城县的队伍建设、武装斗争发展迅猛。2月至4月,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龙头相继成立以进步教师和进步青年为主三个“兄弟会”、有成员50余名、长短枪33支。侯信于1949年3月12日也在柳城县太平乡的下良、上塘、新村、龙杏等村屯串联发动进步青年成立联村“兄弟会”,参加“兄弟会”的有42人。为后来开展武装斗争打下基础。4月,为贯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委的指示精神,中共柳城县负责人覃宗义把在柳城县的工作重点放在龙头乡,多次到龙头指导“反三征”斗争和组建武工队。5月,中共融县工委领导的武工队扩编为战斗队,启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委颁发的“桂黔边人民保卫团”番号,将在融江河西的武装编为第一大队,融江河东的武装编为第二大队。同月,中共融县工委在柳城县龙头乡的曲江村成立第四支武工队,代号为“柳城武工队”(亦称桂黔边人民保卫团独立小队),这是柳城县成立的第一支中共领导下的武工队,后转战河西,主要在柳城县河西的古砦、云峰、龙美、冲脉、六塘、社冲一带活动。8月初,柳城武工队里的中共党员组成党支部,支部受中共融县工委领导,支部书记覃宗义、负责人刘建华。同月,柳城县第二支武工队——柳江武工队在龙头牛黄村正式宣布成立。主要活动在龙头、大埔一带。9月,中共融县工委改称为中共柳北区工委,领导的桂黔边人民保卫团同时改称为柳北人民解放总队(简称柳北总队)。柳北总队第二大队队长侯信,政委韦克,下辖8个战斗中队和1个妇工队,在柳城县境内活动的主要有第五、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等中队。其他4个战斗中队和妇女队也曾多次到柳城县境参加战斗或开展其他活动。9月,柳城武工队发展成为柳城独立中队,10月底,柳北总队向柳城独立中队增派了20多名队员,加强力量。11月16日,根据柳北总队的命令,第五大队正式成立,队长刘建华,政委卢起。第五大队下辖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三十三中队和妇女工作队。至此,中共领导下的武装组织、群众组织活跃在柳城县城乡,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开辟、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动、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与反动统治针锋相对地开展反“三征”等斗争,多次取得反“围剿”武装斗争的胜利,进而瓦解反动政权对基层的统治、解放乡村,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柳城。柳城人民的优秀儿子侯信、邓程珂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

其间,1949年11月9日,柳北人民解放总队第二大队进驻龙头街,龙头乡解放,是柳城县第一个解放并建立革命临时政权的乡。11月12日,柳北总队调集第二大队和独立中队,发起南村六休坳战斗,生俘国民党反动武装指挥官以下16人,缴获长短枪18支、子弹800多发,柳北总队无一伤亡。11月15日,侯信率领第二大队和部分民兵分两路向盘踞柳长公路重要交通节点太平圩的守敌进攻。因敌人临时突然增兵,未能攻取,侯信英勇牺牲。11月17日,古砦、云峰、龙美3个乡获解放。11月23日,第二大队与解放大军在大良会师,当天即配合解放军39军115师345团攻取太平、毙敌20多人、俘虏400多人、缴获迫击炮7门,机枪18挺,步枪、手枪300多支,各种弹药一万余发。随即南下,当夜抢占沙埔河渡口,于24日发起沙埔河战斗。24日13时,解放军全部占领沙埔,全歼国民党第10师30团,俘敌1405人、毙敌120人,缴获大炮20门、各种枪支一大批。苑庆玉、王建中等71位指战员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之后,配合解放沙埔的柳北总队第二大队派出游击队员引导解放军的一个排于当天下午进军凤山(国民党柳城县政府所在地),不费枪弹,解放了县城。至此,柳北人民解放总队第二、第五大队在柳城县河东、河西两个片区分别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5师、117师配合,解放了柳城全境。

1949年11月25日,以柳北人民解放总队第二大队骨干为主,成立人民政权临时机构——柳城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派人接收国民党县党政、警察机关。与此同时,任命各乡的治安委员会负责人。治安委员会成立后,对稳定人心和活跃城乡经济,保证供给,起了很大作用。12月11日,柳城县人民政府对外办公后,柳城县临时治安委员会随之撤销。

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年12月—1956年9月


 1949年12月11日,先期在湖北省武汉市组建的中国共产党柳城县委员会和柳城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委、县人民政府)的人员抵达柳城,开始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分别属中共柳州地委和柳州行政区专员公署领导(1950年7月,柳州专区和宜山专区合并,称宜山专区,柳城县属中共宜山地委和宜山专区领导),驻地设于柳城县凤山镇,书记朱渭川,县长徐宝森。全县划分为大埔、东泉、古砦、六塘、城关(即凤山)五个行政区。各区设党的工作委员会,全县有党员32人。

柳城县人民政权建立后,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进行筹粮支前、生产自救、整顿社会秩序、建立基层革命政权。1950年,开始开展剿匪斗争和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摧毁国民党反动派在柳城的残余势力;在斗争和运动中建立了农村基层政权和民兵组织,培养了一大批农民积极分子,为土地改革准备条件。1951年至1952年,开展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大运动”和“三反”(即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五反”(即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通过运动,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封建主义在农村的统治势力,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建立和巩固了农村政权;教育了干部,清除了干部队伍中的腐败分子,纯洁了组织;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在运动的推动下,全县工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得到了巩固,社会治安得到了改善。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县委领导机构逐步健全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党员干部队伍发展壮大,1952年8月,全县建立了8个区委会、49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320名,年底,全县干部达到588名。1953年冬至1958年,中共柳城县委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县委贯彻执行“八大”的正确路线,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1956年冬,柳城县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其间,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建立健全,1950年元月至1953年元月,作为人民代表大会过渡形式的柳城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先后召开了六届代表会议。对当时完成民主革命时期尚未完成的革命任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积极作用。1954年7月、1956年12月先后召开柳城县第一、二次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产生柳城县第一、二届人民委员会。1956年4月,中国共产党柳城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大埔镇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这是中共柳城县组织史上首次按照党章规定的民主程序选举的县委领导机构,政权机构进一步建立健全。

这一时期,中共柳城县委及各级党组织,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在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广大共产党员,紧紧团结各界人士,带领和依靠全县各族人民群众,为建设美好的新柳城而不懈奋斗。在党的领导下,柳城县用最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遗留的创伤,人民很快得以安居乐业,凋敝的经济和各项事业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城乡风貌焕然一新,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完成了土地改革,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道路,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党的领导下,千百年来第一次“当家作主”的广大人民群众,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踊跃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了许许多多不朽的业绩。



       


中国共产党柳城历史简介(1926年10月—1956年9月)

来源: 柳城县史志办公室  |  发布日期: 2023-09-05 19:24    |  作者:


大革命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6年10月—1937年7月

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推动下,柳城县凤山、古砦等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二五”减租为中心的农民运动。

1926年秋,中共柳州支部组织干事张胆,以国民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部农民部秘书及国民党党务指导员的公开身份,到柳城县凤山镇指导农民运动,传播马列主义。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柳城县农民协会筹备处和柳城县妇女联合会相继成立。与此同时,毕业于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古砦青年严叔庚,受国民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部农民部委派为柳城县农民运动特派员,回到古砦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革命青年会、妇女会和农民自卫军,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12月底,柳城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古砦农民协会正式成立,下设新村、潘村、汶炉三个分会。

1927年1月,柳城县农民协会筹备处正式成立。筹备委员会设在县城(今凤山镇)的花婆庙。直接掌握民团、商团共7个班的武装约80人枪。会员曾发展到100多人。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古砦农民协会得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召集1000多名群众参加的大会,声讨蒋介石集团的滔天罪行。后组织古砦乡农民协会和农军包围了团防局,把反动的局长、副局长赶下台并郑重宣布:一切权力归农会,实行“二五”减租,废除苛捐杂税,将农民运动推向高潮。6月,桂系军阀在广西各地镇压农民运动,国民党柳城县政府勒令解散古砦农会,柳城县的农民运动陷入低谷。县农民协会筹备处委员徐海仁被捕入狱,在狱中正气凛然,视死如归。同年10月,徐海仁沿途高呼“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与中共党员熊秀民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柳州北门外更新亭。

1935年至1936年,柳城县进步青年韦志坚(女,凤山镇大协村人、后改名伍维)、邓丁兰(女,大埔街人)在广西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1945年8月

1937年,韦志坚、邓丁兰分赴延安和新四军后转为共产党员,成为柳城籍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8年10月中旬  柳城县立国民中学的侯信、李星荣、谢树琼、吴彦等一批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参加了第三届广西学生军到前线抗日。

1940年下半年开始,中共地下党员任陶林、杨启新、韦世刚等多人先后来到柳城,利用国立中学、军民合作指导室等阵地开展革命和抗日宣传活动。

1941年夏、秋之际,中共柳州市委先后派中共党员陶保宁、侯信 (侯骏驹)、韦世刚(韦天强)等到柳城进行革命活动。同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柳城县的第一个基层组织——中共柳城县支部在柳城县凤山镇建立,支部书记韦世刚。中共柳城县支部成立后,先后在东泉、太平分别成立党小组各一个。将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作为主要任务之一,组织利用“学生军同学会”,在多个乡镇成立抗日宣传队,上街下村进行抗日宣传,激发民众对日本侵略中国的仇恨,提高民众的爱国热情。1942年7月,广西当局在桂林发动反共“七九事件”后。国民党柳城县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学生军大肆逮捕。12月底,中共柳城县支部遭破坏、不复存在。

1944年1月,中共地下党员余炳享、沈章平、邓莹及批进步教师黄谷农、吴文阶、吴鹰健等相继来到柳城国中,传播输革命思想,以学校的名义,组成临时抗日救亡宣传队,到各圩镇街头发动宣传抗日救亡。

1945年2月初,柳城国中抗日救亡政工队在龙头乡正式成立。同期,在中共桂北临时联合工委统战工作的推动下,张镇道、覃景秀、王粹新等22名共产党人及进步民主人士人得以分别安排到柳城县政府内各军政部门担任要职,帮助开明人士逐步将柳城县政府改组为抗日民主政府,加强县内各地自卫队的统一领导,通过广泛开展统战工作,密切县内各友军的关系,动员、团结国军正规部队中积极抗日的力量投入抗战。当时,在柳城境内开展抗日活动的中国共产党3个支部。中共领导下的桂林师范学校战时服务团、柳州日报警卫队、“镇国”政工队、国中抗日救亡政工队等抗日组织,在柳城境内广泛活动,配合当地抗日武装对日作战,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动员组织民众参军参战。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倡导下和中共地下党组织推动和直接、具体的领导下,柳城县民众的抗日斗争持续蓬勃发展、乡镇村屯纷纷响应号召,拿起武器组成抗日自卫队,同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先后发起矮坳歼击战、三角嘴伏击战、洛崖截击战、岩口峒解围战、仙姑庙截击战、仓贝伏击战、十五坡伏击战、古木坳伏击战、张家祠歼灭战等40多次战斗,毙伤敌800多人,俘敌22人,缴获大炮1门、重机枪3挺、轻机枪4挺、长短枪92支、战马12匹。给入侵日寇以沉重打击,在柳城县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1945年6月,桂北联合工委决定解散,各组织归原属组织领导。工委解散后,除部分党员仍留在柳城境内隐蔽活动外,其他党员先后撤离。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1949年11月)

抗战胜利后,为了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组织不断派共产党员到柳城县开展活动,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对国民党的征粮、征兵、征税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在柳城发展了10名党员。在此期间,先后有71名中共党员在柳城县境内进行革命活动。

1946年春,中共党员沈章平受聘为私立东泉中学校长,聘请党员陈向明、邓莹等以及部分进步青年教师任职,开展革命活动。

1947年7月,中共桂柳工委在大埔建立交通站,同年,中共桂柳工委、融县工委分别派熊柳生、林润葱负责柳城县河西、河东(河,指融江)片的工作;10月,中共融县工委恢复侯信的党组织关系,侯信在家乡发动群众,为组织游击武装作准备。

1948年12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撤销中共桂柳区工委,分别成立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工作委员会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工作委员会。在柳城的党员归省农委下属的中共融县工作委员会领导。

1948年3月,中共柳(江)柳(城)工作委员会(简称柳柳工委)成立,在柳城县主要活动于河西地区及融江沿岸。中共桂柳工委在大埔交通站建党小组。同月,龙头籍中共党员刘申获组织批准,返乡开展革命活动。同期,中共柳州特支等柳州党组织也先后派出部分党员到柳城县,以沙埔山田村为中心发展党的外围组织、筹建革命武装。12月,以侯信为队长的中共柳北地区第一支武工队——“江猛武工队”在融县南区的潭头乡北山村(今属融安县)正式成立,有力地推动了融县南区及柳城县太平一带农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同年12月,侯信在太平下良屯召开第一次农会会员大会,宣布成立农会。

1949年,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在柳城县的队伍建设、武装斗争发展迅猛。2月至4月,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龙头相继成立以进步教师和进步青年为主三个“兄弟会”、有成员50余名、长短枪33支。侯信于1949年3月12日也在柳城县太平乡的下良、上塘、新村、龙杏等村屯串联发动进步青年成立联村“兄弟会”,参加“兄弟会”的有42人。为后来开展武装斗争打下基础。4月,为贯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委的指示精神,中共柳城县负责人覃宗义把在柳城县的工作重点放在龙头乡,多次到龙头指导“反三征”斗争和组建武工队。5月,中共融县工委领导的武工队扩编为战斗队,启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委颁发的“桂黔边人民保卫团”番号,将在融江河西的武装编为第一大队,融江河东的武装编为第二大队。同月,中共融县工委在柳城县龙头乡的曲江村成立第四支武工队,代号为“柳城武工队”(亦称桂黔边人民保卫团独立小队),这是柳城县成立的第一支中共领导下的武工队,后转战河西,主要在柳城县河西的古砦、云峰、龙美、冲脉、六塘、社冲一带活动。8月初,柳城武工队里的中共党员组成党支部,支部受中共融县工委领导,支部书记覃宗义、负责人刘建华。同月,柳城县第二支武工队——柳江武工队在龙头牛黄村正式宣布成立。主要活动在龙头、大埔一带。9月,中共融县工委改称为中共柳北区工委,领导的桂黔边人民保卫团同时改称为柳北人民解放总队(简称柳北总队)。柳北总队第二大队队长侯信,政委韦克,下辖8个战斗中队和1个妇工队,在柳城县境内活动的主要有第五、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等中队。其他4个战斗中队和妇女队也曾多次到柳城县境参加战斗或开展其他活动。9月,柳城武工队发展成为柳城独立中队,10月底,柳北总队向柳城独立中队增派了20多名队员,加强力量。11月16日,根据柳北总队的命令,第五大队正式成立,队长刘建华,政委卢起。第五大队下辖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三十三中队和妇女工作队。至此,中共领导下的武装组织、群众组织活跃在柳城县城乡,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开辟、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动、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与反动统治针锋相对地开展反“三征”等斗争,多次取得反“围剿”武装斗争的胜利,进而瓦解反动政权对基层的统治、解放乡村,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柳城。柳城人民的优秀儿子侯信、邓程珂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

其间,1949年11月9日,柳北人民解放总队第二大队进驻龙头街,龙头乡解放,是柳城县第一个解放并建立革命临时政权的乡。11月12日,柳北总队调集第二大队和独立中队,发起南村六休坳战斗,生俘国民党反动武装指挥官以下16人,缴获长短枪18支、子弹800多发,柳北总队无一伤亡。11月15日,侯信率领第二大队和部分民兵分两路向盘踞柳长公路重要交通节点太平圩的守敌进攻。因敌人临时突然增兵,未能攻取,侯信英勇牺牲。11月17日,古砦、云峰、龙美3个乡获解放。11月23日,第二大队与解放大军在大良会师,当天即配合解放军39军115师345团攻取太平、毙敌20多人、俘虏400多人、缴获迫击炮7门,机枪18挺,步枪、手枪300多支,各种弹药一万余发。随即南下,当夜抢占沙埔河渡口,于24日发起沙埔河战斗。24日13时,解放军全部占领沙埔,全歼国民党第10师30团,俘敌1405人、毙敌120人,缴获大炮20门、各种枪支一大批。苑庆玉、王建中等71位指战员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之后,配合解放沙埔的柳北总队第二大队派出游击队员引导解放军的一个排于当天下午进军凤山(国民党柳城县政府所在地),不费枪弹,解放了县城。至此,柳北人民解放总队第二、第五大队在柳城县河东、河西两个片区分别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5师、117师配合,解放了柳城全境。

1949年11月25日,以柳北人民解放总队第二大队骨干为主,成立人民政权临时机构——柳城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派人接收国民党县党政、警察机关。与此同时,任命各乡的治安委员会负责人。治安委员会成立后,对稳定人心和活跃城乡经济,保证供给,起了很大作用。12月11日,柳城县人民政府对外办公后,柳城县临时治安委员会随之撤销。

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年12月—1956年9月


 1949年12月11日,先期在湖北省武汉市组建的中国共产党柳城县委员会和柳城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县委、县人民政府)的人员抵达柳城,开始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分别属中共柳州地委和柳州行政区专员公署领导(1950年7月,柳州专区和宜山专区合并,称宜山专区,柳城县属中共宜山地委和宜山专区领导),驻地设于柳城县凤山镇,书记朱渭川,县长徐宝森。全县划分为大埔、东泉、古砦、六塘、城关(即凤山)五个行政区。各区设党的工作委员会,全县有党员32人。

柳城县人民政权建立后,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进行筹粮支前、生产自救、整顿社会秩序、建立基层革命政权。1950年,开始开展剿匪斗争和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摧毁国民党反动派在柳城的残余势力;在斗争和运动中建立了农村基层政权和民兵组织,培养了一大批农民积极分子,为土地改革准备条件。1951年至1952年,开展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大运动”和“三反”(即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五反”(即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通过运动,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封建主义在农村的统治势力,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建立和巩固了农村政权;教育了干部,清除了干部队伍中的腐败分子,纯洁了组织;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在运动的推动下,全县工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得到了巩固,社会治安得到了改善。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县委领导机构逐步健全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党员干部队伍发展壮大,1952年8月,全县建立了8个区委会、49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320名,年底,全县干部达到588名。1953年冬至1958年,中共柳城县委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县委贯彻执行“八大”的正确路线,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1956年冬,柳城县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其间,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建立健全,1950年元月至1953年元月,作为人民代表大会过渡形式的柳城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先后召开了六届代表会议。对当时完成民主革命时期尚未完成的革命任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积极作用。1954年7月、1956年12月先后召开柳城县第一、二次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产生柳城县第一、二届人民委员会。1956年4月,中国共产党柳城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大埔镇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这是中共柳城县组织史上首次按照党章规定的民主程序选举的县委领导机构,政权机构进一步建立健全。

这一时期,中共柳城县委及各级党组织,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在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广大共产党员,紧紧团结各界人士,带领和依靠全县各族人民群众,为建设美好的新柳城而不懈奋斗。在党的领导下,柳城县用最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遗留的创伤,人民很快得以安居乐业,凋敝的经济和各项事业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城乡风貌焕然一新,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完成了土地改革,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道路,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党的领导下,千百年来第一次“当家作主”的广大人民群众,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踊跃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了许许多多不朽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