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后,面临着巩固政权、完善政法体制,实行民主改革和动员人民群众进行生产自救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任务,而这些任务,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才能圆满完成。在当时尚未具备条件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情况下,县委根据上级指示,从1950年1月至1953年12月,先后召开了六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其中第一至第五届各届只召开一次会议,第六届召开五次会议。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是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采取由各界人民协商和推荐相结合的方法产生,其中一部分由人民政府邀请。各界代表都是思想觉悟较高、参政议政能力较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积极分子和翻身农民,由他们参加代表会议,起到充分发扬民主、动员和组织全县人民参与各项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的良好作用。
第一届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1950年1月20日至22日在县城凤山镇召开,与会代表约100人。会议讨论3项工作:1、征粮,根据上级分配任务,定为1339万斤;2、剿匪,希望各界人士动员土匪缴械投诚;3、搬迁县城,决定将县城从凤山镇搬迁到大埔镇。
第二届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1950年4月10日至12日在县城大埔镇举行。出席会议代表约100人。副县长车盛珠作《政府工作报告》。会议通过3项决议:发动群众,协助解放军清剿土匪;组织农会,领导农民清匪反霸;实行减租减息,将公田租给农民耕种,组织农民变工互助。第二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始设常务委员会,县长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1至2人,为民主人士;委员10多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设秘书1人。
第三届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1950年11月8日在县城大埔镇举行,出席会议代表95人。县长龙腾作《柳城县人民政府今后3个月施政方针》的报告。会议讨论了剿匪、征粮和减租退押3项工作,批评政府前段时间的工作“除暴不足,安民不够”,通过了《剿匪为压倒一切的任务》的决议。
第四届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1951年5月在县城大埔镇举行。出席会议代表约100人。会议着重传达了中南区春耕生产十大政策,并讨论当前工作任务。县长龙腾作了《七个月来的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了3项决议:加强春耕生产、奖励开荒;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
第五届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1951年11月20日至24日在县城大埔镇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34人。县长龙腾作《柳城县人民政府七个月来的工作报告》,传达了省首届二次人民代表会议关于土地改革的决议和柳州专区关于土地改革的部署,宣传部长文纵作《全县人民团结起来,为今冬明春完成土地改革的光荣任务而奋斗》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在全县实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增产节约和贯彻婚姻法的决议。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土改工作团团长王铁崖(北京大学教授)、副团长杨承祚(辅仁大学教授)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提案719件。
第六届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1952年9月18日至20日举行,代表235人,出席215人。县长龙腾作《9个月来施政工作报告》。县委书记朱渭川作《目前形势和今后任务的报告》。会议针对土改复查、查田定产、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工作作了决议,共收到提案822件。第二次会议,1953年1月13日至15日举行。代表200人,出席171人。县长龙腾作《关于1952年工作总结和1953年秋征工作报告》,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小凤作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精神的传达报告,县妇联主任蒋国秀作《一年来执行婚姻法情况的报告》,县委书记朱渭川作国际和国内形势报告。会议作出了《关于过去一年贯彻婚姻法的情况和今后贯彻执行意见》及《关于去冬三个月来生产工作总结与生产任务》的决议。第三次会议,1953年3月12日至16日举行。出席会议代表146人。县委书记朱渭川作《关于目前形势的报告》,县长龙腾作《关于发展生产的报告》,县青年工委书记谢庭滋作《关于贯彻婚姻法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1953年农业生产的决议》。第四次会议,1953年12月20日至22日举行,代表195人,出席141人。副县长林立作《半年多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宜山地委秘书长朱渭川作《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报告》,县委组织部长谢方中作《今后工作方针和任务的报告》。会议对生产、秋征、粮食收购等工作作出了相应的决议,选举了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次会议,1953年12月23日至27日举行,出席会议代表139人。副县长林立作《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报告》和《粮食统购统销的报告》。会议通过了相应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