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11450222007629223K/2024-27649
- 主题分类:
- 发文单位:
- 柳城县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4年10月11日
- 标 题:
- 柳城政办〔2024〕18号 柳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柳城县“初中强校工程”试点(2024-202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柳城政办〔2024〕18号
- 发布日期:
- 2024年10月11日
- 效力状态:
- 相关解读:
柳城政办〔2024〕18号 柳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柳城县“初中强校工程”试点(2024-202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柳城政办〔2024〕18号
柳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柳城县“初中强校工程”试点
(2024—202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华侨管理区,县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有关单位:
《柳城县“初中强校工程”试点(2024—2026年)实施方案》已经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柳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0月11日
(此件删减发布)
柳城县“初中强校工程”试点
(2024—2026年)实施方案
根据《柳州市“初中强校工程”试点实施方案》(柳政办〔2024〕20号)要求,为全面提升全县初中学校办学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回归教育本原、遵循教育规律,以更先进的办学理念、更扎实的办学行动、更深刻的文化浸润和更全面的育人目标,激发初中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学校的内生发展,扩增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义务教育生态,培育出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品位高雅、办学特色鲜明、人民群众满意的新优质学校。
二、工作原则
(一)价值引领、发展导向
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质量观,以发展为导向,学习借鉴上海新优质学校建设经验,构建新优质学校的理念与操作系统,形成新优质学校发展的基本样例,树立初中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二)改革推进、示范带动
坚持问题导向与实践创新,发展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学校品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并以新优质学校的创建成果辐射带动全县初中学校高质量发展。
(三)系统设计、聚焦发力
坚持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和集成创新,聚焦初中学校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引导初中学校科学高效优质发展。
三、工作目标
经过遴选,确立实验中学、民族中学为新优质学校的创建校,东泉中学、太平中学为实验中学共建校,文昌中学为民族中学共建校。通过3年的努力,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提升学校治学水平,解决好初中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步培育成为明显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和办学示范效应的新优质学校,树立新时代家门口好学校的价值标杆,探索学校变革新路径,创新学校发展新方式,形成初中学校优质办学路径。到2026年,创建校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均建成市级及以上常规管理示范校,形成“一校一品”的学校办学品牌,带动全县初中学校高质量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规定(2023年版)》要求,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做好全国基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应用“电子毕业证子系统”试点应用工作,从2024年起,将完成当年毕业生电子毕业证制发工作,同时开放毕业证公众查询认证,不断提高毕业证书的防伪性和可信度。提升创建校校长治校能力,为校长提供发展平台与个性化空间,帮助其逐步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建立家校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构建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提高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协同效率。完善家庭教育指导者配置,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排查与危机干预;建立“医教协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到2026年,创建校实验中学、民族中学均建成市级及以上常规管理示范校。〔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卫生健康局、民政局,县妇联、团县委〕
(二)教师队伍发展行动
以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助推“初中强校工程”。实施“初中强校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采取集中研修、专家指导、跟岗学习、项目推进等方式,培养出不少于160名县级核心骨干,使之成为实施“初中强校工程”的主力军。实施初中学校“三名工程”培养计划,分别培育县级初中名校长不少于4名、名师不少于20名、名班主任不少于20名,不断提升我县初中骨干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实施初中学校“内培外引”计划,对外寻求合作引入资源,建立区域教共体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对内挖潜扩能整合资源,协同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健全分层分类培养培训机制,做优建强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新入职教师培养等各类优师强教培训项目,为“建设初中强校”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依托柳州市校本研修试点县创建工作,创新我县初中学校校本研修内容、方法、模式,切实解决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实践中突出问题,全面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和适应课程改革的能力。进一步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强县域内中小学教师的统筹管理,为促进校长、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供制度保障。探索对高职称教师的聘后管理改革,以最大程度调动全体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科学有序做好教师补充工作,构建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着力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存在的年龄结构老化及教师学科结构性紧缺的矛盾。2024—2026年,每年计划补充初中教师分别为30、50、45人。〔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委编办,县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三)课程改革深化行动
深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继续深化课程领导力建设,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常态化开展教育质量监测,推动基于科学评价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体育课的教学研究,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打造篮球、足球、乒乓球、绣球、太极和体育中考项目的精品课程。加强体育中考备考,从初一开始进行针对性教学与训练,实施各个年级的整体发展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监测,力争三年时间,体育中考成绩进入柳州市中上水平。加强艺术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打造合唱、书法、绘画、舞蹈等精品课程,推进“校校有合唱,班班有歌声”行动。有计划组织县级各项体艺比赛活动,敦促学校有计划举办运动会、艺术节及开设体艺社团,进行各项体艺培训,促进学生体艺特长发展。到2026年,创建校均建成实施新课程的示范校,在柳城县中学探索建设初高中衔接课程,打造不少于10支优秀教学团队,培育出不少于10门精品课程,形成不少于10个优秀教改案例。〔责任单位:县教育局、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
(四)教科研支撑行动
加强县、校二级教研团队的建设,以“1+1+1+N”教研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学科中心组、校本研修示范校等各类教师研训基地为依托,建立“县教研创精品,校本教研显特色”的二级联动教研机制,聚焦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等领域,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校本教研内容、方法和模式,打造柳城县校本教研新样态。到2026年,评选出不少于20名优秀教研骨干,创建2所县级及以上校本研修示范校。设立“初中强校工程”专项课题,以课题为引领,聚焦工作目标,以研促建,探索新优质学校成长路径,积极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助力初中学校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五)教育数字化赋能行动
大力推进数字教材和教育资源规模化应用。促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八桂教学通平台和信息化同步互动课堂等教育数字资源在创建校的规模化、常态化和个性化应用,实现教育数字资源的全覆盖。支持创建校开展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数字化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进大数据精准教学资源平台应用,建设平板教学试点班级,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创建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学校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数字资源应用示范校。到2026年,建成校本资源库2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质课例30节以上。〔责任单位:县教育局、财政局〕
(六)绿色评价牵引行动
以教育评价改革引导“初中强校工程”。引入第三方评估专家对初中学校进行评估,查找制约发展的短板、发掘改进办学关键要素,制定学校自主性发展指标体系,评估内容涵盖“学校、教师、学生”三维发展。主要分两大块进行,一是指令性指标档案的完善。包括党建引领、常规管理、队伍建设等;二是发展性指标。包括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学校发展评估优秀等级学校作为学校发展示范校引领“初中强校工程”发展。学校建立动态发展的电子档案,档案全方位涵养评估指标。加强过程性督导评价,做好责任督学每月进校督导工作。每年度对学校开展一轮督导评估,重点评价学校的发展性和增值性。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将督导评估结果运用到学校办学质量和学校班子履职的考评中,充分发挥督导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引导初中学校自主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以评估结果推动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七)办学品牌凝练行动
坚持五育并举,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创新发展,全面总结“初中强校工程”的建设成果,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打造办学品牌。形成不少于5个市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激发学校品牌的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创建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依托教育共同体、集团化办学等,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扩大办学品牌的影响力。到2026年,创建校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经评估确认,建成一批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形成“一校一品”的学校办学品牌,带动全县初中学校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五、实施路径
(一)构建协同引领机制
落实市级对外名校、名师合作机制。加强与教育发达地区、高校的合作,引进优秀专家团队,聘请教育顾问,组建省外、市内、县内“1+1+1”团队,为两所创建校配备不少于3名指导专家,开展学校办学评估,指导学校制定“一校一策”的三年发展规划,并给予全程专业指导。采取名校领办、强校带弱校方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结对帮扶,促进区域间、校际间优质均衡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全面激发学校内生动力。
(二)建立二级联动机制
县、校分别成立“初中强校工程”办公室。将“初中强校工程”纳入县政府重点工作,制定县级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政策、发展保障,确保项目落地见效。学校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学校书记、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不断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学校常规管理、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学生健康发展。
(三)实施任务驱动机制
围绕“初中强校工程”建设目标确定具体任务,明确任务分工,制定项目实施进度表,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议,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和协作、评估、决策机制。聚焦项目建设任务,组成各类实践研究团队,以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开展行动研究,在协同研究中提升创建校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促进学校转型发展,提高办学质量。
(四)实行目标导向机制
各创建校要率先打造成为我县首批新优质学校,对标“八大行动”的任务要求和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学习借鉴上海新优质学校建设经验,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发展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对过程执行情况的监管和反馈,严格落实各项发展举措。
(五)强化交流推广机制
组织专业力量对创建校进行深度调研,开展个案实证研究,诊断分析问题,深入挖掘“初中强校工程”的典型案例和典型学校,定期组织学校开展学科研讨、专家讲学、成果展示等活动,及时总结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提升柳城县新优质学校的影响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建立健全县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研制县域实施“初中强校工程”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措施。将“初中强校工程”作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保障各项任务抓实抓细。
(二)加强保障,统筹协调
县级相关部门要在项目建设、资源保障、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强协同配合,强化责任担当,以“初中强校工程”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要统筹现有资源、政策加大对创建校的支持力度,适当增加支持学校内涵发展经费;对取得明显成效的学校,要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考核评估等方面给予倾斜。
(三)加强督导,务求实效
县级教育部门要将“初中强校工程”纳入教育督导内容,适时对“初中强校工程”工作情况开展专项督导,将推进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实施方案落地见效。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相关单位要紧扣“初中强校工程”工作任务,及时将“初中强校工程”实施的成效、经验进行宣传,引导全社会支持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营造良好氛围。
抄送:县委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法院,县检察院。
柳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0月1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