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县2024年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绩效自评报告
柳城县2024年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绩效自评报告
一、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情况
(一)转移支付资金制度建设情况
《柳城县财政局关于印发柳城县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柳城财政〔2019〕72号)。
(二)转移支付资金规模、项目安排、投资总规模等情况
1、资金规模
2024年上级下达我县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1,151万元。
2、项目安排
2024年我县组织实施的革命老区转移支付建设项目52个。分别为:1、柳城县纪念设施维护修整项目,投资53万元;2、大埔镇正殿村安装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24万元;3、大埔镇吉兆村连垌屯篮球场建设项目,投资11万元;4、大埔镇中寨村上寨屯自来岗至清光瓦产业道路硬化工程项目,投资50万元;5、龙头镇伏虎村木村屯水尾路产业道路硬化项目,投资25万元;6、龙头镇田厂村赵家屯、古么屯安装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10万元;7、龙头镇新村村下维屯至角山岩路产业道路硬化项目,投资45万元;8、太平镇太平村16、17队甘蔗产业道路硬化项目,投资16万元;9、太平镇杨梅村大岭屯安装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16万元;10、太平镇长岭村朝阳屯灌溉水渠A段项目,投资40万元;11、太平镇龙兴村下良屯产业道路硬化项目,投资28万元;12、沙埔镇碑田村坟六屯安装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25万元;13、沙埔镇长隆村红星屯安装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20万元;14、沙埔镇古仁村大禾屯安装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15万元;15、沙埔镇碑田村湾塘屯农田灌溉水渠项目,投资18万元;16、沙埔镇石门山屯安装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12万元;17、沙埔镇六广村下樟屯安装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10万元;18、凤山镇二塘村汶村屯村背产业道路硬化项目,投资58万元;19、凤山镇南丹村南丹屯村中排污沟项目,投资10万元;20、东泉镇高田村水仗屯至高田小学道路硬化项目,投资10万元;21、东泉镇对河村余家、马岭、新屋屯安装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20万元;22、东泉镇黄塘村茅棚屯村内道路硬化项目,投资10万元;23、东泉镇螺田村螺田屯至马安屯产业道路硬化项目,投资25万元;24、社冲乡仓贝村汶头屯屯内道路硬化项目,投资36万元;25、社冲乡无忧村福立屯屯内道路扩宽硬化项目,投资10万元;26、社冲乡长槽村赶羊屯至大木屯产业道路硬化项目,投资45万元;27、社冲乡仓贝村高棉屯、银村屯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11万元;28、马山镇五塘村黄田屯、北浩村河门屯安装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15万元;29、马山镇大龙村下料、上料屯安装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12万元;30、马山镇八甲村大岭、石灰屯等安装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25万元;31、寨隆镇鸡楼村中药材产业道路项目,投资15万元;32、寨隆镇更祥屯村东头到铁路边三面光产业灌溉排水渠项目,投资12万元;33、寨隆村旁参屯至新村屯产业道路硬化项目,投资29万元;34、冲脉镇冲脉村保祥屯屯中支路硬化项目,投资15万元;35、冲脉镇冲脉村东明屯安装太阳能路灯项目,投资10万元;36、冲脉镇大要村冲格屯村内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项目,投资25万元;37、六塘镇拉燕村汶村屯屯背中路建设排洪沟项目,投资15万元;38、六塘镇黄冲村大清屯村背至黄冲水库剩余路段硬化项目,投资12万元;39、六塘镇中团村北楞屯安装太阳能路灯工程项目,投资23万元;40、古砦仫佬族乡岭头村岭头屯巷道硬化项目,投资15万元;41、古砦仫佬族乡汶炉村汶炉屯防洪沟修缮工程项目,投资10万元;42、古砦仫佬族乡龙美村刘家屯产业道路硬化项目项目,投资35万元;43、古砦仫佬族乡龙美村覃村屯屯中修缮排洪沟项目项目,投资40万元;44、东泉镇柳华社区第九村民小组村内主干道硬化项目,投资15万元;45、东泉镇柳华社区第三辖区道路硬化项目,投资10万元;46、龙头镇伏华社区第三居民小组居民区东面道路硬化及亮化项目,投资40万元;47、龙头镇伏华社区第一居民小组居民区道路硬化、亮化工程项目,投资10万元;48、柳城县抗战遗址修复及纪念设施维护项目,投资30万元;49、冲脉镇冲恩村冲甲屯甘蔗产业基地道路硬化项目,投资36万元;50、沙埔镇大安村黄屋屯产业道路硬化项目,投资10万元;51、社冲乡社冲村螺蛳粉原材料生产道路建设、亮化项目,投资15万元;52、太平镇太平村209国道路口至龙寨屯路灯安装及广场照明灯安装工程项目,投资24万元。
3、投资总规模
2024年计划投入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1,151万元,安排用于烈士陵园和烈士故居维修项目、乡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田灌溉项目、路灯光亮项目、人饮提升项目等。项目共计安排52个,其中:烈士陵园和烈士故居维修项目项目2个,投资83万元;乡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5个,投资615万元;路灯光亮项目17个,投资297万元;农田灌溉目7个,投资145万元; 篮球场项目1个,投资11万元。
(三)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
2024年12月31日已支付766.9933万元,转移支付资金支出进度66.64%。截至2025年1月31日累计支付766.9933万元,转移支付资金支出进度66.64%,结余384.0067万元。
二、绩效评价指标自评分析
(一)制度机制建设(9分)
1、管理办法(2分):由县财政部门制定我县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该项自评得分2 分。
2、项目决策(2分):项目申报经过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并由县人民政府上报市财政局审批。该项自评得分 2 分。
3、项目调整(2分):2024年无调整项目。该项自评得分 2分。
4、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3分):县农业农村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筹备项目实施工作,不定期对项目进行督促检查,项目竣工后,及时组织施工方、监理公司、设计公司、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等部门对项目进行验收,同时对项目进行绩效自评。该项自评得分 3 分。
(二)项目管理(15分)
1、项目报备及时性(4分):自治区下达资金后,按要求编制绩效目标,并按时报上级财政部门审定备案。该项自评得分4分。
2、项目落实及时性(3分):项目批复后,县财政局按时下达指标到县农业农村局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及时组织项目实施和下达建设项目给各乡镇组织实施。该项自评得分 3 分。
3、项目管理合规性(4分):项目实施均按规定进行项目评审、政府采购、合同签订、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程序。该项自评得分 4 分。
4、项目绩效目标(4分):所有项目都编制产出、效果、满意度绩效指标。该项自评得分 4 分。
(三)资金管理(16分)
1、资金支出进度(5分):截至2024年12月31日资金支出766.9933万元,支出进度66.64%,该项自评得分3分。
2、资金拨付(4分):资金能按照合同约定或项目施工进度拨付到项目单位。该项自评得分4分。
3、资金使用合规性(4分):资金按照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方向、范围、标准、用途使用。该项自评得分 4分。
4、账务核算(3分):项目按照财务核算管理规定及时、准确核算。该项自评得分 3 分。
(四)产出(30分)
1、项目完成程度(14分):截至2024年12月31日完成项目52个,按项目个数计算,项目完成程度100%。该项自评得分14分。
2、完成数量和质量(8分):项目完成计划工程量100%,完工项目验收合格。该项自评得分8分。
3、完成成本(8分):项目计划投资额1151万元,2024年12月31日已拨付使用766.9933万元,结余384.0067万元。结余资金计划2025年6月30日前完成支付。该项自评得分 8 分。
(五)效果(30分)
1、政策目标实现程度(20分):项目投入使用后有效改善老区交通条件,为群众提供照明便利,有效改善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地提高农民经济效益,达到政策目标预期。该项自评得分 20分。
2、维持与反馈机制(10分):通过对完工的项目村进行调查,当地群众对项目实施满意。该项自评得分 10分。
(六)扣分项(-20分)
财经纪律:未出现贪污腐败问题;未被上级或本级党委、政府,纪委、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书面通报批评。该项自评得分 0 分。
自评总得分98分。
三、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主要经验及做法
1、深入调查摸底:(1)对乡镇村屯道路项目和革命老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维修与改造项目进行调研,编写可行性申请报告。(2)做好项目立项管理,坚持自下而上的编报要求,同时,在项目立面编报过程中,组织力量对拟上报建设的革命老区项目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建设里程和建设难易程度,确保项目切实可行和顺利实施。(3)加强项目管理。对项目实施单位根据项目的实施进度,对项目进行不定期检查,聘请监理公司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
2、聚焦乡村振兴。规划项目要聚焦乡村振兴项目工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搞超标工程、豪华工程、形象工程和盆景工程,既要保证推进项目衔接,又要着眼长远,最大限度发挥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
3、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得到部门积极配合和支持。如在项目申报、实施等工作上加强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得到支持,有效推动工作开展。
(二)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管理方面。由于我县实施的个别革命老区项目因由于自然条件原因,天气连续下雨,导致一些受天气影响工程进度,个别项目实施进度缓慢,造成资金支出较慢。
2.项目管理方面。项目建成竣工后未能及时进行项目验收。
(三)改进措施及对自治区的建议
改进措施:一是今后将加强项目督查,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做好项目库,真正做到项目等资金,而不是资金等项目。三是加快支出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增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革命老区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
建议上级加大革命老区项目资金扶持力度,解决农村水利项目、村级道路硬化、文化设施、完善薄弱地区学校设施等建设,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宜居美丽乡村,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