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规划
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柳城县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日期: 2020-10-16


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柳城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〇一六年一月



目   录

一、中共柳城县委关于制定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1

2016112日中共柳城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

二、柳城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关于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36

201622日县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三、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37

前 言37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38

第一章“十二五”的发展成就38

第二章 “十三五”面临的形势46

第二篇 “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52

第三章 指导思想52

第四章发展原则52

第五章 主要目标54

第三篇 调整优化空间开发格局58

第六章 优化区域空间发展框架58

第七章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61

第四篇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64

第八章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64

第九章  建设现代化综合基础设施体系74

第五篇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79

第十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79

第十一章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88

第十二章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93

第六篇全面倡导绿色发展100

构建和谐友好的生态文明体系100

第十三章推进产业生态化100

第十四章加快推进“美丽柳城”乡村建设102

第十五章 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防治力度104

第七篇全面推进共享发展 健全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105

第十六章 打赢脱贫攻坚战105

第十七章 健全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107

第八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构建发展的保障支撑体系113

第十八章 深化改革构建发展新体制113

第十九章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新动力115

第二十章开创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116

第九篇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构建法治柳城117

第二十一章加快法治政府建设117

第二十二章确保司法公正117

第二十三章推进法治社会建设118

第十篇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奋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120

第二十四章发挥规划导向调控作用120

第二十五章强化投资和项目支撑120

第二十六章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121



中共柳城县委关于制定柳城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6112日中共柳城县第十三届委员会

第八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进程中的决胜时期,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五年。中国共产党柳城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柳州市委十一届十五次全会精神,科学分析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新趋势,认真研究今后五年我县发展目标任务,就制定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如下建议。

一、确保与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建设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在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要坚持以扩大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为中心,抓住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和自治区深入实施“双核驱动”战略的机遇,围绕建设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融入柳州市区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切实保障民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与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

1)“十三五”时期柳城发展的历史方位。

近十年来,在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柳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县情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具有柳城特色的发展之路。从最初提出对接柳州,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建设文明富裕新柳城;到承接大城市辐射,构建柳州特大城市后花园和产业配套基地,建设富裕和谐新柳城;再到融入柳州一小时经济圈,打造柳州主要卫星城和城市后花园,建设“富裕柳城、休闲柳城、生态柳城、和谐柳城”;以及加快融入柳州市同城化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幸福美丽新柳城。每一次发展战略、思路的确立完善与传承创新,都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的开放发展。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和持续奋斗,全县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特别是“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坚持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富民强县”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环境等各项工作,攻坚克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把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较好地结合起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  “十二五”初期36:39:25调整为33:38:29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等各项主要指标目标完成率和年均增长速度均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全面深化改革稳妥推进,开放合作有效拓展,平安法治建设开启新征程,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社会、环境进一步和谐发展,两次荣获柳州市绩效考核一等奖。成功创建广西首个国家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列入国家糖蔗基地县和自治区吨糖县建设示范县,确定为广西首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工业园区列入广西30个产城互动试点园区,大埔、东泉入选全国重点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县”和“全国科普示范县”荣誉称号,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逐年提高。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十三五”时期,是柳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也是柳城按照柳州市委赋予的新使命,全面融入柳州市区发展,打造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的关键期;更是柳城在新常态下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争创发展新优势,奋力融入柳州市同城化发展新跨越的攻坚期。必须准确把握柳城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点,努力实现柳城和中心城市产业的无缝对接,在为广西、柳州全局战略的实施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加快自身发展,奋力走出一条新常态下具有柳城特色的发展之路。

2)“十三五”时期柳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启动,以及柳州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都为柳城发展带来了多重叠加机遇,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柳城县作为柳州市连接北部三县的重要节点,具有重大的地理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和积累沉淀,在经济、社会、统筹城乡等诸多领域确立起了比较优势,成为承接柳州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县委审时度势、科学统筹,围绕稳增长、调结构和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加快发展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以及在发展教育事业、推进精准脱贫攻坚等方面作出了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十三五”柳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由于自然条件、外部环境、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各方面的原因,也使柳城发展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必须清醒看到,多年来制约柳城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在拥有发达地区的资本、产业、技术转移机遇和加快发展工业新的政策机遇的同时,也将受到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宏观调控的约束,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县已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经济实力和成功经验,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欠发达阶段。我县工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的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矛盾依然没有根本改善。新常态下柳城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深度调整期,粗放型产业比重过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增长较慢,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服务业发展不快。我们在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又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在工业化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又面临着产业布局调整的压力,在产业层次较低的情况下又面临着高新技术产业的挑战,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又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在部分群众尚未脱贫的情况下又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

今后五年,是我县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关键五年,同时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五年。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何以有限的要素资源、环境容量和综合承载能力统筹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同步健康发展,如何统筹弥合城乡发展差距、补齐民生短板、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与均等化以及带动贫困地区实现全面小康,进一步把柳城引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的良性轨道,都是“十三五”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实现新作为,奋力开创“十三五”柳城发展新局面。

3)“十三五”时期柳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围绕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部署和“两个建成”奋斗目标,紧扣柳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柳州打造成为产业集聚、要素集聚、人口集聚的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扩大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为中心,抓住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和自治区深入实施“双核驱动”战略的机遇,放眼对接加快融入柳州市同城化发展,围绕建设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突出创新驱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智能转型,坚持绿色发展,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切实保障民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深刻分析世界经济深入调整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入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准确把握我县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紧紧结合我县发展基础和长期发展布局,对农业现代化与生态农业发展、新型工业化与园区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服务业提速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民生与社会建设、基础设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与认真研究,提出“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举措。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创新发展、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优化、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做好今后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突出建设、稳中求快、快中求好”的原则,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其中,坚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生态建设,要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着力做到“五个必须”:

——必须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发展的龙头。要把建设新型城镇化作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要加快推进县城东区的建设步伐,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工业区和中心镇的建设,打造发展新平台;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城市体系再造和社会管理结构重建,实现有序发展。

——必须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撑。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项目上来。要围绕基础设施、工农产业、公共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和柳州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国资民资外资一起上,引进、启动和落实一批重大项目,以大项目推动大建设,促进大发展。

——必须把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依托。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投资、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通过强化生产环境建设,提高运行效率,推进创新发展;通过强化生活环境建设,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质,实现安居乐业;通过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引导绿色生活,建设生态柳城。

——必须把改善民生与促进和谐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经济发展中,坚持提高发展质量与提升生活品质并重;在社会发展中,处理好统筹城乡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从群众最盼的事抓起,从群众最急的事办起,扩大民主参与,强化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切实改善民生。

——必须把干部担大任干大事作为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激情昂扬、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敢于负责、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推行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运作,克难攻坚、善作善成,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4)“十三五”时期柳城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市“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将柳城纳入同城化发展,定位为柳州市的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无论在工业产业承接、农业资源配备、现代服务业培育,还是拓展对外交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柳城都将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按照与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总量扩大和质量与效益提升要求相适应,与国家、自治区、周边县增长预期趋势相比较,与柳州市增长预期趋势相协调,同时考虑我县发展实际,“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获得新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持续保持健康较快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工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

——城乡建设和城市化水平迈上新台阶。项目带动投资拉动战略深入推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城乡建设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区域空间结构更趋合理,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协调。

——公共服务和居民生活得到新改善。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不断完善,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加快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巩固,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土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体制改革和开放合作实现新突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政府、社会、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招商选资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新的拓展。

力争“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10%,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45%。

二、加强城镇化进程,增强新柳城的发展承载力

5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致力于绿色发展、节约低碳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发展小城镇群,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的新型城镇体系,增强城镇辐射带动力。按照同城化进程,将全县12个乡镇、2个华侨管理区规划为中心城镇、副中心城镇、重点发展城镇和一般城镇的格局,立足各地实际和特色,科学制定各乡镇产业发展方向,发挥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服务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拓展城市空间,注重城市功能的自我平衡,加强旧城改造,加快城东新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县城建设品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加强产业体系、交通体系、环保体系、能源体系、给排水体系、减灾防灾体系、卫生防疫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科、教、文、卫、商贸、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强化城镇功能,提高城镇运转效率,满足人民需要。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同时注重保护农民利益,统筹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科学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人口资源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提升社会公德水平、治安防控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和谐发展。争创自治区文明县城,提升县城品味和居民素质,打造文明、整洁、靓丽的城市新形象。

(6)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交通先行原则,推动我县与市区交通体系一体化。加快主要交通网络建设,依托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尽快完善与市区和周边县区连接的快速通道以及乡镇与县城连接的二级公路。改善和优化路网结构,重点推进三柳高速公路柳城段,融入柳州高速路网,积极协调推进桂林至河池高速公路、国道323及省道210改造工程、“双沙”城市道路、雒容至东泉一级公路、鸡公山至柳城一级公路、柳城公路大桥及引道、凤山龙江大桥工程,逐步建成我县3横5纵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配合焦柳铁路升级改造,对接高铁时代和快速交通通道,力争将寨隆火车站提升为县级客运站。配合西江黄金水道建设,重点推进西南出海通道融江段航道规划整治,船闸升级改造,加快柳城港区码头建设前期工作,构建我县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善防洪排涝工程,提高抗灾减灾能力,保护沿岸居民及耕地安全。通过实施改造水源工程、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和节水工程等措施提高有效灌溉面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提高我县防御山洪灾害的整体能力。强化民生水利建设,通过对农村饮水工程项目进行改造,全面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城镇基础设施,推动与市县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编制全县乡镇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三、推进产业升级,增强新柳城的科学发展驱动力

7推进农业现代化。依托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现代化水平。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不断巩固“米袋子”“菜篮子”的基础地位,着力扶持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适度发展有机生产基地,组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产地和产品认证工作,主要发展和壮大优质稻、优质水果、高产高糖糖蔗、桑蚕、蔬菜、食用菌及林业、生猪、肉牛、山羊、名特优水产等。大力发展秋冬季农业和休闲农业,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培育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各种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拓展农产品采后处理与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加快优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重点加强“互联网+”渠道开发和现代农业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畅通农产品销售。按照打造一个主导产业、建设一个现代新农村、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一套良性发展机制的“四个一”标准,创建一批自治区、市、县和乡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引导、扶持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用现代科技条件装备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建立一套从产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机制。

8加快新型工业化。全面深化改革,发挥比较优势,主动与柳州市对接,与市区产业发展融合互动,打造柳州市配套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化工、机械制造加工、制糖3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茧丝绸、食品加工、新材料等3大新兴产业,支持生物制药、家具制造等其他特色产业发展,形成“3+3+2”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围绕工程机械、农林机械、通用装备等研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坚持产业与城镇功能联动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节能减排与生态保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业集中区综合功能,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努力构建产业为主导,城镇功能为纽带,产城融合互动,生态环境良好的工业集中区,推动产城融合。推进产业服务化,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开展各项专业服务,大力推动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打造从研发、设计、技术,到原材料计划、采购、仓储、物流配送,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及保险服务、信息服务、商贸服务、设备维护保养等链接服务。

9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眼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完善和市民生活品质提升,坚持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同步发展,努力构建产业联系紧密、上下游协调、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大服务业提速增质力度,推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就业,重点加快旅游休闲、商贸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发展。在旅游业方面,主动迎合旅游消费模式由观光型逐步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围绕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立足大柳州市场,主动融入桂林——柳州旅游圈、柳州环都市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圈、柳州——柳城——融水——融安——三江百里风情旅游带、桂北民族文化旅游区,加强区域旅游联动,重点构建“一心两带三区”,打造乡村休闲生态旅游“慢”文化,推动全县旅游发展。在商贸服务业方面,完善和优化现代商贸业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创新,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打造特色美食街等专业市场,增强市场集聚、辐射能力。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大力推进骨干流通企业向农村发展。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知青城附近和沙埔镇规划建设综合物流园区,构建物流中心,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适时建立智能物流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物流智能化、一体化、社会化。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服务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创新房地产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

四、倡导绿色发展,增强新柳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发展生态经济为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理念具体化、规则化,落到实处,紧抓不放松,实现蓝天常在、碧水长流、宜居宜业、永续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空间区划要求,重点在择产业、调结构、转方式引领下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严格环境执法,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柳城。

10)促进产业生态化。结合柳州将三柳高速经济带打造成广西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契机,大力发展柳城重要交通沿线生态经济。选择具有特色的现代种养业,优化结构,采用生态农业技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完善生态农业区、生态农业带、生态农业圈建设,全面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生态化。按照生态工业要求,对重点行业实施生态化定位,在生产全过程进行源削减。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严格准入门槛,组建生态产业链等,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产业消耗,减少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加快生态工业集中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准入门槛推进河西片区、沙埔片区、六塘片区以及工业发展走廊等生态经济集中区建设。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其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和在产业经济中高效、清洁、低耗的产业优势,以及对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作用,突出其作为生态化服务业发展的主流地位。推进绿色物流,发展生态旅游,拓宽新型商业生态,对超市、购物中心、娱乐场所、餐饮酒店等开展节能降耗综合改造,推动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途径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构建生态化服务业。

11)深入推进“美丽柳城”乡村建设。巩固清洁乡村成果,持续推进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建设,实现农村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幸福、乡村和睦安宁。统筹推进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一条道路修到底”“一根管子通到底”“一个网格管到底”“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四个一”工程,着力解决好“最后一公里”建设管理问题。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开展污水垃圾专项治理和土壤环境治理,严格控制重污染工业向农村转移,严防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优化村庄布局,提高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水平,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广使用农村建房图集,注重乡土特色打造,保护开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基本实现屯级道路硬化。以培育新型农民、优化家风和文明乡风为重点,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和绿色村屯创建,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12)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防治力度。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决策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系。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防治体系。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地表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村面源治理,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实施生态公益林管护工程,实现从水源地到用户全过程保护、治理和监管。深入实施空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项目建设,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实现源头治理。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舆论手段,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者予以严惩,对规范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及成绩显著者予以优惠和激励,对渎职者予以严肃问责。

五、坚持共享发展,增强新柳城的发展凝聚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进精准扶贫、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13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因人因地施策,精准实施“七个一批”,采取“大会战”等超常措施,全力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确保到2020年,全县2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立健全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为重点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做好贫困户贫困村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做好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到人。扎实做好扶贫整村推进工作,加快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等工程,提高扶贫对象收入和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扎实推进贫困农民教育培训,通过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增值收益。抓好交通路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异地搬迁等工作,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推进金融扶贫,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生产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等机制,深入推进产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系列扶贫工程,实行低保和扶贫衔接,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建立完善全社会支持参与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积极引导和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形成全社会扶贫的合力。

14促进创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制定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就业压力,促进就业创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统筹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人、农业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深入开展就业困难人员结对帮扶活动,加大对困难就业人员的安置工作,切实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稳定就业。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着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15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统筹力度,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让急难特困的群众及时受助。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救助、医疗救助、就业救助、教育补助、自然灾害救助认定,努力构建分工负责、相互衔接、协调实施、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我县临时救助制度。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健全养老服务制度,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进老年助餐健康发展,优化老年生活环境,推动老年文化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建立健全孤儿保障制度,努力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全县农村农房保险及农房倒房重建工作。

16)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教育投入,大力实施教育发展“八大工程”。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发展工程,实现乡镇中心园全覆盖。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努力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深入推进高中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实施普通高中突破发展工程,进一步增加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实施职业教育发展工程,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升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施教师队伍强质增量工程,深化教育系统人事改革,全面落实重教惠师政策。加强特殊教育,健康发展民办教育。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

17)推进健康柳城建设。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深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实行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健全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诊疗体系智慧医疗网,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建设,加大基层医疗卫生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方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适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体系建设,发展民族医药,社会办医。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建立健全县域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深入实施“防艾攻坚”工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防控应急体系,建成覆盖全县的紧急医疗救助网络。加强卫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县、乡、村医技人才培训,培养引进高精尖人才,提升医疗卫生整体队伍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计生服务管理改革,落实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18)繁荣文化体育广电事业。挖掘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民族文化品牌建设,繁荣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柳城县文化体育中心(室内球馆、室内训练馆、田径活动场等)设施和职工之家、博物馆建设,进一步完善12个乡镇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健康中国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覆盖工程,积极争取上级项目经费规划建设沙埔镇、凤山镇、社冲乡和冲脉镇无线发射站。积极做好非遗申报工作,将柳城云片糕制作技艺、古砦社节、开塘节、凤山开山寺庙会等柳城传统民间文化项目申请为县、市、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将潘村、覃村、滩头等古砦仫佬族古民居群申报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强化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从源头上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落实安全生产制度,有效化解各类安全生产风险,遏制较大事故发生。完善社会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备灾网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能力。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强化城乡社区组织自治功能,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共建机制。深入推进“平安柳城”建设,把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群防群治防控网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对城市治安复杂部位的治安整治和管理,建立艾滋病等传染病违法犯罪人员特殊监所,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六、深化改革,增强新柳城的发展原动力

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改革,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

20)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完善公共财政领域、公共资源配置领域、社会公共事业领域、重大建设项目领域的信息公开体制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打造阳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持续发展和完善民主机制,拓展公众参与渠道,通过完善决策听证、价格听证等途径,提高公众政治参与热情和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力。深入推进政府绩效建设,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探索构建公众参与评价政府绩效的长效机制。

2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推动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收高效的税收制度。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合理安排财政资金,严格控制财政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民生建设、园区建设以及特色农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大项目。

2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文化发展成果为重点,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发展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休闲、休闲养生等产业。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休闲产品,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品牌,培养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完善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培育消费市场,创新文化休闲娱乐业态,推动文化休闲娱乐互动;开发森林生态、民族医药、特色保健等休闲养生保健服务项目,推进文化与休闲养生保健结合,加快培育我县文化产业。实施重点项目和文化骨干企业带动战略,引导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推动“互联网+”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结合。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文化、民间民俗文化、旅游休闲文化、养生保健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新闻、文化艺术、电影、电视、体育、文化用品及设备服务业文化内涵。

23)统筹推进其他各领域改革。继续推进科技、教育、医药卫生、养老保险等领域改革,按照国家、自治区、柳州市统一部署,可重点推动医药卫生改革试点。

七、加强法治建设,增强新柳城的发展保障力

坚持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协同推进,深入推进法治柳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4)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规范化、法治化建设,推行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依法决策,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对重大行政决策执行效果的评估,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和监督一体化平台建设,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提高执法能力。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有效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确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25)确保司法公正。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严格落实强制执行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推进公证机构体制改革,发展公证员队伍,有效缓解“公证难”问题。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始终对司法领域的腐败零容忍。

26)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引导全民社会活动进入法治轨道,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具有柳城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全县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推动在法治轨道上解决问题。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落实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利益表达、协商沟通、救济救助等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依法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制度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持用法治引领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八、加强党的建设,增强新柳城的发展支撑力

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关键在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以新理念新状态新作为扎实推进“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建设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的发展支撑力。

27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强化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体责任,切实提高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应对风险挑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化管党治党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进一步扩大全委会的决策内容,进一步提高常委会决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党委集体领导效能。注重培养和选拔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科学配备干部资源,统筹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认真落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划,强化基层组织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关心关爱广大基层干部,适当提高基层干部待遇,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干部全员培训,拓宽实践锻炼渠道。深入推进党代表任期制工作,积极探索完善党代表工作室机制,发挥经常性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大力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企业党建与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合。

28)强化人才支撑和保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不拘一格用人才,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四海英才。积极创建“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完善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深入推进人才聚集、人才小高地建设提升等工程,着力培养紧扣我县产业优势和发展布局的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更加注重发挥专家、学者、企业家的才能和作用,加强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重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聚才作用,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优秀人才与产业项目对接,鼓励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完善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落实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形成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29)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侨务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党管武装工作,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积极支持军队改革,大力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团结,不断深化军民融合发展。

30)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提醒,用党的纪律和规矩管住党员干部。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推行“五个四”履职要点,开展“五廉共创”活动,坚持抓早抓小,加大纪律审查力度,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减少腐败行为发生。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等违纪违法行为。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完善廉政制度,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31)狠抓规划全面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要求,真抓实干、勇于担当,坚决落实本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各乡镇、华侨管理区、各单位、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和专项规划,切实落实好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奋力将“十三五”规划转化为美好现实。

全县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及柳州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与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一带一路”:即习近平主席20139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013103日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双核驱动”战略: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两大发展战略。

3.“四个全面”: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4.“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5.“两个建成”:即自治区党委提出“十三五”时期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6“互联网+”:即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7.“一心两带三区”: 一心即县城旅游服务中心;两带即融江山水文化带、沙埔河——金洞河休闲带;三区即古砦民俗风情旅游区、太平休闲自驾旅游区、东泉桔园农业休闲区。

8.“35纵”公路网络:1横:东泉—凤山—马山—六塘—洛东;2横:沙埔—大埔—寨隆—冲脉—宜州;3横:太平—龙头—古砦—罗城;1纵:洛埠—西安—东泉—屯秋;2纵:上雷—沙埔—太平—大良;3纵:社冲—凤山—大埔—龙头—和睦;4纵:马山—寨隆—古砦—潘换—罗城;5纵:三岔—六塘—冲脉—罗城。

9.“七个一批”:即根据不同的贫困类型、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精准实施扶持生产发展一批、转移就业扶持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解困一批、教育扶智帮助一批、边贸政策扶助一批等“七个一批”脱贫攻坚。

10.“八大工程”:学前教育发展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普通高中突破发展工程、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教师队伍强质增量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及营养改善工程。

11“五个四”履职要点:即围绕全面落实“两个责任”明确“四个纳入、四个强化、四个亲自、四个带头、四个必谈”的履职要点。

12“五廉共创”:党政谈廉、干部劝廉、群众监廉、文艺宣廉、家庭助廉







柳城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

关于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的决议


(2016年2月2日县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柳城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审查了县人民政府制定的《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决定批准《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 言

十三五”时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进程中的决胜阶段,是柳城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五年,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柳州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柳城县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市委“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建设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是“十三五”时期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第一章 “十二五”的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积极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主动适应新常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灵活调整决策,攻坚破阻克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把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较好地结合起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较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进一步和谐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期,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18亿元,年均增长10.6%;工业总产值90亿元,年均增长10.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2亿元,年均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年均增长20%;财政收入7.69亿元,年均增长1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亿元,年均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10元,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11010元,增长15%。各项指标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十二五”以来,重点支持汽车零部件、机械、化工、制糖、食品等规模企业加快发展,带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工业技改及更新改造投资达56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3.3倍,年均增长4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8%。新增一批上亿元台阶、上规模企业,推动县域工业总量规模扩张,培植名优企业和工业品牌,凤山糖厂、日田药业、圣特药业获自治区绿色企业称号,鹏鑫源、川东公司等7家企业升级为广西信息化应用企业,凤糖集团的“网山”牌白砂糖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推动柳城工业园区发展壮大,加快河西、沙埔、六塘三大工业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柳华经济开发区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安琪酵母、金特机械等好企业、好项目,目前入驻园区企业65家,其中亿元企业26家,比2010年净增18家,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

特色农业增效增收,农业基础持续稳固。十二五”以来,我县加大推进强农惠农富民政策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形成六大支柱产业优势,2015年糖蔗种植面积51.6万亩,产量170万吨,柳城列入国家糖料基地县、生猪调出大县、东桑西移基地县和广西食用菌十强县、林业产业十佳进步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科技县等行列,柑桔产量达33.72万吨,蜜桔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区第一、全国第二,建成广西首个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启动投资2.35亿元的塘进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项目,打造全区最大的工厂化桑蚕种养旅游观光区。拥有全国县份中唯一一个甘蔗新品种研发基地,自主选育的“桂柳一号”、“桂柳二号”、“桂柳05/136”通过国家品种鉴定并在全国推广。食用菌实现周年化、工厂化生产,10多个系列产品进入中国知名品牌行列。10多个有机茶品荣获“中国名茶”金奖、特别金奖。柑桔黄龙病得到有效防控。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4家,定级为“广西农产品加工示范县”。创建规模化产业示范基地100多个,其中糖料蔗“双高”基地1.5万亩,东泉、社冲、马山、太平蔬菜基地3500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饮水安全、灌区高效节水灌溉、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和新型经营模式不断巩固和培育壮大。投入4.75亿元实施农村水利建设,荣获“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称号。围绕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快速增长,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010元,年均增长15%。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荣获“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称号。“小块并大块”流转土地13.36万亩,流转率位列全市第一。

现代服务业不断调整优化,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十二五”以来,我县商贸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多家品牌企业入驻,市场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大,我县成功申报确定为广西首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突出旅游带活三产,实施旅游创牌提级,,目前,全县旅游景区(点)共17家,其中知青城晋级国家“4A”景区,古砦民俗风情旅游区、红马山景区跻身“3A”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广西工业旅游示范点1家,广西四星级农家乐2家,广西三星级农家乐1家。成功举办“柳城县生态蜜桔文化旅游节”、“柳城知青文化旅游节”、“古砦覃村开塘节”等旅游节庆。2015年接待游客1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4亿元。改造升级8个乡镇农贸市场,建立“万村千乡”物流配送中心1家和农家店185家,促进日用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动”。搞活商贸流通,建成以商贸城、世纪财富广场、金时代购物公园等为核心的商业街区。成功申报广西首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获扶持资金2000万元。推行“网络+实体店”双向销售模式,成功引进苏宁易购、京东帮、乐村淘入驻柳城。引导联华超市与太平农业专业合作社设立“农超对接”专柜,与果歌网、京东商城等电商和沃尔玛、百果园等高端超市合作,拉动大宗农副产品跨区域销售。出台《政府性融资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与农发行、国开行进行项目融资合作。金融、房地产业加快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城乡建设持续加快,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十二五”以来,坚持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大交通网构架逐步形成,“三柳”高速预计2016年底前通车,罗城至六塘二级公路开工建设,大埔至冲脉二级公路建成通车。改造和完善城区主干道路,硬化小街小巷,供水管网、雨污管网、休闲广场、路灯照明等市政设施日趋完善。完成47个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村村通”道路硬化率100%。开通6条城乡公交线路,结束我县没有公交系统的历史。城区建设扩容提质。推进城东新区建设,实施圣特药业、鹏鑫源等企业退城入园,开发江景豪庭、巴黎花园等旧城地块,打造一批精品商住小区。实施产城融合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工业园区列入广西30个产城互动试点园区,大埔、东泉入选全国重点镇名单,沙埔镇列入自治区“百镇建设”行列。县域环境逐步优化。完成一批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县城绿化配套和治污设施不断完善,县城建成区绿地覆盖率22.1%、绿地率20.02%。“创城打违”、“美丽乡村”建设效果明显,融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部分河段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76个行政村获区、市级生态村称号。

改革创新率先突破,发展环境成为优势品牌。“十二五”以来,我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审批环节和办事程序进一步简化和优化,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执政能力明显增强。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全面实施目标考核责任制,行政效率不断提高。“凡进必考”的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推行,人事、财务、资源管理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农村综合改革、教育收费、土地征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等配套改革不断推进。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十二五”以来,我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问题,全县教文卫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民生保障、生态环境、社会管理和民主法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十二五”期间财政民生支出55.8亿元,占公共财政总支出78.23%。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0%,新农保参保率92.74%,新农合参合率99.21%。投入3亿多元实施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2946套、农村危房改造9900套、农村幸福院26个。科技工作不断进步。实施市级以上科技创新计划项目52项,专利申请421,获专利授权86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称号。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县中心幼儿园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示范幼儿园,文昌小学成为全区唯一一所“兰亭小学”,柳城中学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复检评估验收,获“绿色学校”称号。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突出,国税局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柳城生态蜜桔文化旅游节,“两馆”“十二站”免费开放,太平壮欢、知青文化、宗教文化、仫佬族民族文化等8大品牌文化繁荣共享,“百村百戏”文化品牌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大埔镇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柳城巨猿洞保护规划编制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实行分级诊疗制度,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实惠。认真落实国家计生政策,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783万元,实施扶贫路等基础设施项目107个、产业开发项目28个,贫困户减少6166户,贫困人口减少20995人,减贫率达到44.6 %。城乡治安技防体系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进步。

1柳城县“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计量单位

规划指标

2015年预计完成情况

指标完成评价

十二五”预期指标

年均增长

期末完成总

年均增长%

一、经济发展

 

 

 

 

 

 

生产总值

亿元

117

10

118 

10.6 

完成 

第一产业

亿元

39.5

6

39.6 

5.5 

完成

第二产业

亿元

47.5

12

44.4

12.7

未完成 

第三产业

亿元

30

11

34

13.7 

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05

18

106 

20

完成 

全部工业总产值

亿元

96

11.5

90

10.7

未完成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66

6

66.2 

6.2 

完成 

财政收入

亿元

7.6

13

7.69 

13.3

完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2.5

13

33 

14.2

完成

城镇化率

%

38

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

39 

年均提高1.54个百分点

完成 

二、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000

10

25010 

11.1 

完成 

农民人均纯收入

11000

11

11010 

15

完成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

 

4.3

 

完成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 

 10

1.8

23

完成 

三、社会发展类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8


达标


完成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87


达标


完成

四、资源环境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控制在柳州市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19

 

完成 


第二章 “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从国际层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层面,深化改革开放,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尤其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从区内层面,广西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扶持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点,支持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我们带来新的历史机遇。自治区全面履行中央赋予“三大定位”新使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将激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为全区改革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柳州市层面,大力实施“实业兴柳、开放强柳”战略,在广西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柳州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发挥实业引擎和开放引擎作用,在为国家、广西全局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的同时加快自身发展,奋力走出一条新常态下具有柳州特色的发展之路,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强化。柳州市实施大县城战略,赋予我县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两大定位”新使命,凸现我县具有融入柳州市现代都市经济圈和柳州北部经济带(三柳高速生态经济带)双重优势,为我县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自身条件看,我县具备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交通枢纽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柳城公路交通网络较为完善,基本形成内外衔接,城乡对接、交通便捷的现代交通网络,随着沙塘至沙埔道路、三柳高速公路、桂林至柳城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加快推进,将进一步完善与外部互联互通快速通道,形成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交互,加快融入柳州都市经济圈和柳州市北部经济带进程。对外辐射能力和要素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资源优势独特。农产品资源丰富,已形成优质稻、糖蔗、水果、桑蚕、食用菌、蔬菜、茶叶、水产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是国家糖蔗基地县和自治区吨糖县建设示范县,蜜桔(常见错误)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区第一、全国第二,茶叶品牌“伏虎绿雪”获全国金奖,伏虎茗珍获全国银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有广西四大佛教名寺开山寺、知青城、古砦民族风情、楞寨山巨猿洞、金洞河原始森林、龙江绿谷、沙埔河、安乐湖风光等特色旅游资源。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柳城县产业具有与市区融合互补的产业基础,产业与市区产业相互关联并存在分工合作与互补关系。我县工业园区为自治区A类工业园区,一批区、市龙头企业落户园区,汽车零部件、机械、化工、食品加工以及医药、新材料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加快融入柳州都市经济圈进程,辐射和带动我县产业加快发展。社会建设基础扎实。文卫、社会保障、法治、平安、金融、生态县建设等居全省前列,人口发展、生活水平、公共服务、社会和谐等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改善,为“十三五”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同时,由于自然条件、外部环境、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各方面的原因,也使柳城发展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必须清醒看到,多年来制约柳城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县已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经济实力和成功经验,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欠发达阶段。我县工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的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矛盾依然没有根本改善。新常态下柳城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深度调整期,粗放型产业比重过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增长较慢,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服务业发展不快。我们在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又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在工业化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又面临着产业布局调整的压力,在产业层次较低的情况下又面临着高新技术产业的挑战,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又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在部分群众尚未脱贫的情况下又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

我们既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更要看到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更加科学周全地谋划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篇 “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围绕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部署和“两个建成”奋斗目标,紧扣柳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柳州打造成为产业集聚、要素集聚、人口集聚的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扩大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为中心,抓住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和自治区深入实施“双核驱动”战略的机遇,放眼对接加快融入柳州市同城化发展,围绕建设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突出创新驱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智能转型,坚持绿色发展,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切实保障民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章 发展原则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做好今后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突出建设、稳中求快、快中求好”的原则,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其中,坚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生态建设,要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着力做到“五个必须”:

——必须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发展的龙头。要把建设新型城镇化作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要加快推进县城东区的建设步伐,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工业区和中心镇的建设,打造发展新平台;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城市体系再造和社会管理结构重建,实现有序发展。

——必须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撑。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项目上来。要围绕基础设施、工农产业、公共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和柳州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国资民资外资一起上,引进、启动和落实一批重大项目,以大项目推动大建设,促进大发展。

——必须把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依托。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投资、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通过强化生产环境建设,提高运行效率,推进创新发展;通过强化生活环境建设,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质,实现安居乐业;通过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引导绿色生活,建设生态柳城。

——必须把改善民生与促进和谐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经济发展中,坚持提高发展质量与提升生活品质并重;在社会发展中,处理好统筹城乡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从群众最盼的事抓起,从群众最急的事办起,扩大民主参与,强化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切实改善民生。

——必须把干部担大任干大事作为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激情昂扬、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敢于负责、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推行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运作,克难攻坚、善作善成,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第五章 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趋势和柳城发展实际,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打造柳州市的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与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

——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获得新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持续保持健康较快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工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力争“十三五”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

——城乡建设和城市化水平迈上新台阶。项目带动投资拉动战略深入推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城乡建设不断加快,“十三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区域空间结构更趋合理,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协调,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45%。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功能区基本形成,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公共服务和居民生活得到新改善。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不断完善,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加快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巩固,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土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体制改革和开放合作实现新突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政府、社会、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招商选资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新的拓展。

2:“十三五”发展目标指标体系

指标

单位

2015

2020

指标属性

总量

年均增长

一、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18

170

8%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32.3

47 

8%

预期性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66.2

80 

4%

预期性

财政收入

亿元

7.69

9.8

5%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06

  195

13%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3

    58

12%

预期性

城镇化率

%

39 

   45


预期性

二、民生福祉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010

40200 

10%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

11010

17700

10%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3 

<4.5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完成目标 

90


预期性

人均预期寿命

72

73


预期性

常住人口

万人

40.9415

43.5

0.51

约束性

贫困人口脱贫

万人

0.31

2.05

   0.41

约束性

三、资源环境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按柳州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

公顷

71000

82591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减少

%

完成目标 

按柳州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氨氮排放减少

%

完成目标 

按柳州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42.87

43.3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目标 

按柳州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第三篇 调整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十三五”期间,通过合理确定空间开发格局与开发时序,进一步优化县域空间发展框架,加快改变长期以来生产要素配置分散的局面,努力提高要素配置的集约水平。

第六章 优化区域空间发展框架

从加快推进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建设出发,加快县域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主要交通干线的贯穿连接作用,重组发展格局,构筑由“一主三副两轴一带”组成的中等城市总体空间架构,优化空间开发结构,聚集各类要素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集聚发展”。其中,其中“一主”:即大埔镇,是县域中心城市核心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柳州都市圈北翼工业重镇,加强人口与产业的集聚,积极推进与柳州中心城区的一体化进程,打造柳州半小时经济圈卫星城市、柳州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柳州工业北拓腹地。“三副”沙埔镇、六塘镇和东泉镇。沙埔镇是柳城南部中心城镇,结合沙埔工业区,以机械加工为主,重点发展汽车及机械配件主导产业以及商贸业,打造柳州都市圈北翼的工业扩散地和物资集散地。六塘镇是柳城县西部中心镇,结合六塘工业区,发展磷化工产业。东泉镇是柳城县东部贸易中心,以境内毗邻柳东新区和广西柳州汽车城的柳城华侨农场为核心载体,打造成为承接柳州产业辐射、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两轴”:即两条经济增长轴,六塘—大埔—沙埔经济增长轴线:本轴线依托宜柳高速公路、马大和沙大二级公路,以及县境主要公路发展。该发展轴上还有马山、寨隆、东泉等城镇。太平—沙埔经济增长轴线:本轴线依托209国道发展。“一带”:即东泉—沙埔—大埔—马山—六塘工业带,引导产业布局,以培育发展一批综合带动、加工带动型的特色产业。



第七章 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

从我县不同地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出发,根据我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和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着力推进重点开发区的建设。我县重点开发区即城镇空间包括县城城区以及沙埔镇、大埔镇、东泉镇、六塘镇的部分建制村,面积占全县 总面积的20.4%,作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国土空间,主要承担我县政治、经济、文化、产业、人口等功能,是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人口集聚的核心区域和重要区域。主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工业,加快人口集聚区、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

——适度推进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我县农产品主产区即农业空间包括冲脉镇、寨隆镇、马山乡、凤山镇、太平镇、社冲镇以及大埔镇、东泉镇、沙埔镇、六塘镇、古砦乡的部分建制村,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7.8%,作为我县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承担生态农业生产,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是农业主产区保障提供农产品和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是生态农业基地,不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建设。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村居民点和乡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及其它设施的国土空间,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宜居村屯,严格保护耕地。

——积极落实生态保护区的政策。我县生态保护区即生态空间包括古砦乡、龙头镇以及大埔镇的部分建制村,面积占全县面积的21.8%,主要是县级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等,承担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不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建设。主要任务是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国土空间,禁止从事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美丽新柳城。



第四篇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八章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人为核心,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致力于绿色发展、节约低碳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发展小城镇群,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的新型城镇体系,增强城镇辐射带动力。

第一节 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按照同城化进程,将全县12个乡镇、2个华侨管理区规划为中心城镇、副中心城镇、重点发展城镇和一般城镇的格局,立足各地实际和特色,科学制定各乡镇产业发展方向,发挥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服务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

大埔镇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按照“一江两城、东扩西移、重点向东”总体思路,重点拓展城东新区,适当发展河西,着力推进城东新区和河西工业区建设,到2020年县城人口10万人。

  沙埔、六塘、东泉三镇规划作为副中心城镇,沙埔、六塘两镇主要以发展工业集中区为主,东泉镇主动融入沙东新城,发展健康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柳城华侨开发区以发展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主。

  太平、凤山、马山三个乡镇规划为重点发展城镇,凤山镇、太平镇以发展旅游为主,马山乡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为主,建立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并发展休闲农业。

古砦乡、龙头镇、寨隆镇、冲脉镇、社冲乡5个建制乡镇规划作为一般乡镇,古砦乡以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为主,冲脉镇、龙头镇、寨隆镇、社冲乡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主。




第二节 形成三区协调发展城镇经济区域格局

县域划分为中部经济区、东部经济区和西部经济区,形成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形成县域整体协调发展。

中部经济区:以大埔镇为中心,包括寨隆、龙头等城镇构成中部经济区,该区结合大埔镇河西工业区,积极引进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业(如茧丝业、制糖业),形成空间关系紧密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东部经济区:以沙埔镇为中心,包括太平、东泉、凤山、社冲等城镇构成东部经济区,该区结合沙埔工业区和东泉柳华工业集中区,以机械加工产业为主,重点发展汽车及机械配件主导产业,形成汽车配件交易市场、物流仓储支持和配套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

西部经济区:以六塘镇为中心,包括古砦、冲脉、马山等城镇构成西部经济区,该区结合六塘工业区,以磷化工为主导产业、精细化工为支撑产业,控制进入门槛,着力打造成为柳州市主要化工产业集群生产基地和清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使之成为西南重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






第三节 加快建设县域中心城市

拉开城市框架。按照“东扩西移、南联北优、重点向东”县城发展思路,以推进县城路网建设为切入点,拉开县城城市发展大框架,积极构筑“一轴两片区两中心”的县域中心城市开发建设基础框架与总体格局。“一轴”:指依托河西大道、河东大道形成的城市发展轴。“两片区”:以融江为界,将建设用地划分为河东区、河西区两大功能片区。河东区:现状河东城区至正殿一带。规划依托现有城区向东发展,适度向北扩展。改造和完善该区的配套设施,增强老区的凝聚力和活力,提升行政、文化、商业职能。河西区:融江以西至原洛崖乡一带。该区将建设成为产业布局合理、经济辐射较强、服务功能完善、自然环境优美的产业与流通基地。“两中心”:指一主一副两中心。规划河东区白阳路与河东大道相交地段作为城市主中心,依托现有行政办公、商业设施,发展为集行政办公、商业、文化、体育的现代化服务区;河西区保大河与河西大道交汇地段作为城市副中心,集商务会展、商业娱乐、休闲居住为一体,集中展现柳城生态城市的形象。一主一副互动发展,全面提升柳城县城的城市综合功能。

加快城东新区建设步伐。注重城市功能的自我平衡,建设完整的居住区、工业区(河西工业片区)、城市综合服务系统,打造生态宜居新城区。加强旧城改造,通过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盘活一批,完善旧城城市功能,改善旧城区商业及居住环境。保持新旧城区紧凑布局,通过快速通道加强联系,保证必要联系的畅通无阻,形成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共享,产业紧密关联的城市格局。

着力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县城旧城改造规划按照前瞻性、科学性、适用性实施,通过推进旧城改造有效改变城镇整体面貌,深入打造柳州主要卫星城,全力以赴建设宜居宜业新柳城。完善县城道路、广场、供水、污水处理、东区(新区)开发,柳城县二桥工程建设计划等,建立形成盘活一片、建设一片、发展一片、带动一片、滚动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大县域中心城市核心区主干道网络道路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城市投融资平台作用,借鉴、创新市政设施投资、建设、使用、维护等全程运作机制,缓解城市建设资金压力。进一步改造升级城市供水管网和城镇路灯。结合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吸引、机械迁移等有效措施,促进人口到城镇居住创业,加快提升城镇人气。

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从不断完善功能入手,鼓励会展、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功能性设施在县城布局发展,加大学校、医院、文体等公共设施向新区、拓展区配置力度,不断完善县城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人口资源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提升商业服务类设施和政府社团类设施配置水平,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的行政、文化、金融与商业功能;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能力、人口吸纳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提升中心城市品位。完善县城生态绿地系统,建立县城环山生态带与绿色空间,各区块、组团间通过绿色开敞空间隔离,拓展县城绿色空间,增加县城绿化面积,提高人均绿地面积。继续实施河道整治工程,提升人居休憩环境。继续加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创建力度;加大环境、道路、交通整治,有效解决行车难、停车难等问题,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四节 促进重点城镇健康发展

积极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作用,推动小城镇建设与疏解县域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建设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大埔、沙埔、六塘、东泉等重点城镇建设,进一步完善沙埔、河西、六塘工业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柳华经济开发区建设,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实现产城融合,推动就近城镇化,使之成为区域性的中心重镇。积极发展特色城镇,切实提升小城镇品位,增强人口吸纳能力,加快太平、凤山、沙埔、大埔、古砦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链,促进服务业与城镇化联动。加快龙头、寨隆、冲脉、社冲等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村工业化,促进就近就地城镇化。

第五节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紧紧围绕农民工市民化中身份平等、机会平等、发展公平的标准,积极破除城乡二元制度限制,统筹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人口资源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素质培训、职业教育制度、机制,重点实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工程、农业转移人口廉租房示范工程、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创新援助工程、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素质提升工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加强建设与发展,尤其是产业体系、交通体系、环保体系、能源体系、给排水体系、减灾防灾体系、卫生防疫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房地产开发,以及教、科、文发展和商贸、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发展,不断强化城镇功能,提高城镇运转效率,满足人民需要。提升社会公德水平、治安防控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和谐发展。


专栏1 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

柳城县城东区整体城镇化建设项目、柳城县旧城改造项目、柳城县县城东区排水管网建设项目、柳城县城东区路网建设、柳城县县城东区地下综合管廊、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木桐新村建设项目、柳城县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柳城县传统村落保护乡土特色百镇建设项目、柳城县棚户区改造工程、柳城县工业企业棚户区改造工程、柳城华侨农场棚户区改造工程、柳城县县城停车场建设项目、柳城县工业区沙埔片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期工程、柳城县工业区沙埔片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六塘工业片区自来水厂、柳华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第九章   建设现代化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以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为重点,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

第一节 建设畅通柳城

坚持交通先行原则,推动我县与市区交通体系一体化。加快主骨干道路建设,依托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尽快完善与市区和外都连接的快速通道以及乡乡与县城接通二级公路,逐步建成3横5纵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高速公路。重点推进三柳高速公路柳城段,融入柳州高速路网,形成柳城县内“三柳”、“宜柳”、“桂河”三条高速公路交通网络体系。

——公路网络。重点推进国道323及省道210改造工程、“双沙”城市道路、雒容至东泉一级公路、鸡公山至柳城一级公路、柳城公路大桥及引道、凤山龙江大桥工程。

——铁路。配合焦柳铁路升级改造,对接高铁时代和快速交通通道,力争将寨隆火车站提升为县级客运站。

——黄金水道。配合西江黄金水道建设,重点推进西南出海通道融江段航道规划整治,船闸升级改造,加快柳城港区码头建设前期工作。

——旅游交通。依托境内的省道、县道,县域范围内分别在凤山、大埔、古砦、太平设置站点,设置游览路。完善景区内部旅游道路。


专栏2 “35纵”公路网络

1横:东泉—凤山—马山—六塘—洛东;2横:沙埔—大埔—寨隆—冲脉—宜州;3横:太平—龙头—古砦—罗城;1纵:洛埠—西安—东泉—屯秋;2纵:上雷—沙埔—太平—大良;3纵:社冲—凤山—大埔—龙头—和睦;4纵:马山—寨隆—古砦—潘换—罗城;5纵:三岔—六塘—冲脉—罗城。




第二节 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

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实施我县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东泉河及沙埔河河流治理工程远期规划项目,提高抗灾减灾能力,保护沿岸居民及耕地安全。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提高我县防御山洪灾害的整体能力,从根本上防治山洪灾害,促进人水和谐。强化民生水利建设,通过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升级,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和水质合格率,全面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做好抗旱应急规划工作,通过实施改造水源工程、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和节水工程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加强灌溉设施后期管护,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保证水源安全,规划建设柳城县第二水源,组织实施《柳城县地下水资源规划》,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大力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坚持开发保护并重、人水和谐共处,实施水系生态综合整治,进一步保持涵养水土资源,恢复河湖生态功能,改善城乡环境。完善防洪排涝工程,实施广西主要支流柳江支流的凤山镇段治理工程,提高沿岸县城和重点乡镇的防洪能力。

第三节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按照城镇建设规划要求,推动与市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宜居宜业城镇建设。加快城东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旧城市政设施。加快推进乡镇集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扩大城市供水覆盖率。加快全县乡镇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做好清洁家园·美丽乡村工作


专栏3 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公路:柳城公路大桥及引道工程、雒容至东泉公路、国道323鹿寨经平山至柳城二级公路、沙塘至沙埔道路改造工程、柳城县鸡公山至大埔一级公路、柳城县大埔至凤山二级公路,柳城凤山至四塘三级公路、柳城凤山镇南丹大桥(龙江大桥)

2.港口:柳城港区大埔港口、融江凤山港口

3.城镇基础设施: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柳城县管道燃气工程、柳城县乡镇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柳城县综合停车场项目、柳城县东区地下综合管廊

4.水利:柳城县龙庆至洛崖段、木桐段护岸工程;融江县城河段护岸及抢险道路工程;凤山镇河堤护岸及抢险道路工程;柳城县治涝工程;柳城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柳城县乡镇水厂水源地保护及扩网改造工程;俄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柳城县俄侣、安乐水库引水工程;黄冲水库—拉燕水库连通工程;柳城县节水灌溉及灌溉防渗工程;柳城县山塘维修加固工程;柳城县农村供水提质增效工程

5.其它:光伏电站项目、大岩山风电场项目




第五篇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十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依托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突破口,以建设特色优质农产品示范区和广西农业十强县为抓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现代化水平,把柳城打造成为广西农业强县和高效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第一节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优化农业功能布局。以“优质化、基地化、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为方向,落实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立特色农业产品基地,把我县建设成为都市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打造“一心、五区、十大基地”功能布局建设。

专栏4 “一心、五区、十大基地”功能布局

一心:建设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县和广西农业十强县为中心

五 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都市农业示范区、休闲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生态畜牧业养殖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

十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推广基地、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广西桔都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双季葡萄基地、“南菜北运”基地、广西食用菌生产基地、现代水产畜牧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与休闲生态互动示范基地、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示范基地。



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在柳州市和县城近郊发展“插花式”、“镶嵌式”景观农业,在县城中郊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的优质高效农业,在县城远郊发展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优质高效农业和山地丘陵特色生态农业。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拓展农业的发展空间,加大太平镇、冲脉镇、寨隆镇、马山乡、凤山镇、社冲镇、六塘镇(除集镇区及周边、六塘工业园区部分外)、东泉镇的西部及北部部分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合作,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优质农产品保障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把柳城建设成为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交易和科技转化中心。

第二节 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不断巩固“米袋子”“菜篮子”的基础地位,着力扶持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适度发展有机生产基地和产品,主要发展和壮大优质稻、优质水果、高产高糖糖蔗、食用菌及林业、蔬菜、桑蚕及水产畜牧业。

粮食产业。切实加强粮食生产基础地位,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加强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保障能力。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9万亩,2020年粮食总产量18万吨以上,优质稻占有率95%。

甘蔗产业。调整品种结构,优化品种布局,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繁育基地,加大选育、引进、筛选新品种力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推广蔗地深耕深松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大力推广高产、高糖、抗逆性强、宿根性好并经审定的糖蔗新品种及脱毒健康种苗,推广标准化种植,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大力推广普及机械一体化技术,实现糖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力争在“十三五”期糖蔗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

水果产业。以打造广西桔都为重点,继续实施优果工程,主攻水果品质提升,全面推广生态果园栽培技术,打造水果标准园,建设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创建柳华蜜桔现代示范区。狠抓水果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带动标准化技术推广普及,实现果农技术、水果产量、水果质量三提高,逐步由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适当发展早熟蜜桔品种及晚熟马水桔等品种,提早蜜桔上市期,延长鲜果供应期。适当发展葡萄种植,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上市结构。严控桔柑黄龙病,扩大和完善柑桔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扩大繁育规模,在全县柑桔重点生产区建立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基地10-15个,逐步示范推广。

桑蚕产业。狠抓高效省力化技术研究与推广,稳步推进桑蚕产业扩面增效。做好创园示范,实施良种工程,加大对桑、蚕新品种推广力度和对县六源蚕种场的扶持力度,建立标准化原蚕饲养基地,加强“防微”体系及蚕种生产、质量检测监控体系等建设。全面推广现代先进蚕业服务模式,以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凤山、大埔、冲脉、寨隆、六塘等重点蚕区的“六统一”服务模式推广率达到90%以上。加强桑蚕副产品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开展蚕蛹、蚕蛾等蚕桑资源研发。推广果叶两用桑树品种,建立无公害桑葚原料生产基地,力争引进桑葚原汁、饮料、红色素、酒、酱、膏及桑茶生产线,鼓励蚕农开展复合经营,发展桑园冬套种、蚕房冬养等。继续引进丝绸、服装类加工企业,引导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全县桑园面积稳定在18万亩,2020年鲜茧产量1万吨。

蔬菜(含食用菌)产业。以建设南菜北运及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为依托,建设连片高标准蔬菜生产现代示范基地,通过建立科研、生产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蔬菜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年加工蔬菜鲜品一万吨,辐射带动10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配套建设柳城县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以及质量安全检测系统、标准化加工配送系统,逐步形成“南菜北运”基地。

建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实施无害化生产。在基础较好的乡镇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冲脉、古砦、大埔、社冲等乡镇蘑菇生产基地和冲脉、大埔等乡镇珍稀菇生产基地。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不断培育引进食用菌生产、加工、营销等龙头企业,加大对基地建设、加工企业、科技人才、农民及中介组织支持力度。实施全程产品质量监控,强化监督管理,推动食用菌生产由冬闲生产向周年生产转变,拉长产业链,着力推动食用菌由鲜销型向深加工型转变。

林业。以维护柳城柳州生态安全空间,建设生态县为目标,实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含美丽柳城、生态乡村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管护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和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工程;实施商品林体系基地建设含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种苗及花卉基地建设工程;实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含林产工业工程、林下种养殖业发展工程、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工程、森林旅游发展工程等三大体系十二大工程。到“十三五”期末,全县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稳定提高,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3%左右,森林活立木蓄积量300万立方米,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绿化示范村屯项目、商品林示范基地项目、太阳能项目等林业综合示范项目,到“十三五”期末实现林业总产值80亿元。

水产畜牧业。推进水产畜牧强县建设,稳生猪、扩禽羊、促肉牛、优渔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养殖方式转变,发展水产畜牧生态养殖,着力提高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水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健康、安全”要求,加快构建现代水产畜牧业产业体系,保障市场供给和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现代畜牧业养殖示范区。


第三节 加快现代农业基地建设

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按照打造一个主导产业、建设一个现代新农村、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一套良性发展机制的“四个一”标准,创建一批自治区、市、县和乡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成联盟,推动土地流转,扶持有实力有潜力的龙头企业,以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为抓手,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形成集科研、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打造现代都市农业。

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基地。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中心,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优质水果栽培技术、桑蚕养殖工厂化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机械化作业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主要发展和壮大优质稻、高产高糖糖蔗、特色水果、蔬菜(含食用菌)等,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农民高收。

创建有机农产品基地。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产地认定工作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推进生态农业、农产品向标准化、无公害化、绿色化、有机化发展。严格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经营准入条件,改善农业生产产地环境,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管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设现代农业物流基地。以建设广西桔都、柑桔生产基地、南菜北运基地等十大基地为抓手,重点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建设,形成一批现代农业物流基地。加强名、特、优、新品种引进,创建现代名特优新农业示范区,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物联网建设和冷链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以电子拍卖、电子交易、电子结算为主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管理、信息采集发布、视频监控、质量可追溯、数据交换、物流配送等应用系统和服务功能。

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园区,加快现有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健全完善园区管理运行机制,促进企业入园和产业提档升级,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

着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培育引进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大企业、大集团,以粮食、糖蔗、水果、桑蚕、蔬菜(含食用菌)等为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将农产品生产延伸到深加工,以及销售和流通,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发挥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领作用,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逐步实现农业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创新经营主体。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突破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强化政府服务,培育经营主体、打造核心产业、拓展产业空间、提升合作组织,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培养种养大户,引导土地合法流转,促进种植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通过发展合作组织,促进农业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的整合和优化,积极提供技术、产品、市场、招商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推进农业产销一体化,促进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有机农业技术推广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结带动农户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快创建标准化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组织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产地认定工作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工作,推进生态农业,农产品向标准化、无公害化、绿色化发展。培育一批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养殖企业,积极推广有机生态养殖,进一步提升产品安全质量。严格种子、种苗、畜禽渔业种苗和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经营准入条件,改善农业生产产地和畜禽养殖环境,打造生态农业。

坚持品牌带动战略。引导各类流通主体突出特色,创新方式,加强对现有品牌的保护力度和深度开发,增强发展后劲;积极组织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广泛利用各类媒介进行宣传报道,提高我县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全面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建立健全良种、无病毒种苗繁育基地,为农户提供良种、无病毒种苗服务,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业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治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种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拓展农产品采后处理与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加快优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重点推广“互联网+”,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畅通农产品销售,培育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


专栏5 农业现代化重点项目

1.综合:柳城县凤山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柳城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

2.甘蔗产业:柳州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

3.水果产业:柳州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柳城侨城桔缘现代果业核心示范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古砦大莫禾花飘香优质米示范区项目、太平葡萄现代农业示范区、柳州双季葡萄(20万亩)基地建设。

4.蔬菜产业:柳城社冲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

5.食用菌产业:柳城县食用菌生态科技园项目。

6.其它:伏虎茗园现代茶叶核心示范区。




第十一章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发挥比较优势,主动与柳州市对接,与市区产业发展融合互动,打造柳州市配套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化工、机械制造加工、制糖3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茧丝绸、食品加工、新材料等3大新兴产业,支持生物制药、家具制造等其他特色产业发展,形成“3+3+2”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优化工业布局

坚持产业与城镇功能联动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节能减排与生态保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业集中区综合功能,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努力构建产业为主导城镇功能为纽带产城融合互动生态环境良好的工业集中区,推动产城融合。

以沿209国道线、县城出口路、柳州市外环高速路和三江至柳州高速路为重点,逐步形成以209国道—马大二级路—宜柳高速公路为发展主轴的工业空间布局。并在此主发展轴上形成横贯县域东西的柳华—沙埔—大埔—六塘等4大工业片区。重点建设柳城县工业区的沙埔、大埔、六塘三个片区,积极探索开发柳城华侨经济开发区。

——沙埔镇和沙埔片区。继续做大做强机械、汽配等支柱产业,培育新材料产业。以产业带动城镇发展,全力推进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逐步把沙埔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交通方便、市场繁荣、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新型小城镇。

——大埔镇和河西片区。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深加工业为主,以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为契机,努力打造柳州市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发展茧丝绸深加工、轻纺服装、制药、食品加工、环保能源等产业,通过中心城镇的建设强劲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将大埔镇建设成为适宜人居创业的山水田园生态文明城。

——六塘镇和六塘片区。依托原广磷化工发展基础,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同时,完成六塘片区配套生活区建设,使产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

——柳城华侨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柳州市、柳东新区、广西柳州汽车城、阳和工业新区产业环境优势,主动接受辐射、扩散、转移,引进汽配、机械、电子、新材料等产业进行上下游配套和产业研发。以开发现代化工业园为目标,将其建设成为集加工制造业、现代物流、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现代农业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园区。






第二节 大力发展三大支柱产业

推动化工产业加快发展。以规模扩张、产业提升、循环发展为主线,建成广西清洁循环化工生产基地。支持川东磷化工公司、兴发化工公司、东风化工公司、铟泰科技公司新产品上市和老产品扩产,巩固广西最大的磷酸盐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地位。推动柳州东化二期项目、润发化工公司尽快建成投产,通过实施大宗产品规模化、高新化、洁净化、延伸化和精细产品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及相关配套产业。

推动机械制造加工业升级发展。围绕工程机械、农林机械、通用装备等研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重点推进汇聚汽车密封件、金特机械、五顺汽配、恒兴机械、欣然机械等一批项目建设,把加快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产业培育成为柳城新的支柱产业,建成柳州市机械汽配新的制造加工基地。

推进制糖业创新发展。推动制糖产业由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向科技生态型产业升级。重点抓好甘蔗的综合利用与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拉长产业链。围绕“甘蔗—制糖—酒精—生物有机肥”、“甘蔗—制糖—酵母及其抽提物—有机生物肥”和“甘蔗—制糖—蔗渣—浆纸—废液碱回收、甘蔗—制糖—滤泥—生物有机肥”四条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甘蔗综合利用。加快发展酵母、酵母抽提物产品,发展糖果、饮料、用白糖生产冰糖、低聚果糖、木糖、三氯蔗糖等深加工产品。

第三节 着力打造三大优势产业

着力培育茧丝绸产业。以发展后续加工为着力点,打造广西桑蚕生产加工基地。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引进织绸、印染、服装深加工企业1-2家,逐步形成蚕茧—缫丝—绢纺—织绸—丝针织—服装加工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积极推进桑蚕的综合开发利用,将桑枝、蚕沙等桑蚕副产品用于生物发电、造纸、生产食用菌、提取叶绿素及生产有机肥;鼓励企业开展蚕蛹、蚕蛾等蚕桑资源的开发研究;力争引进桑葚饮料、桑葚红色素、桑椹膏、桑果酒、桑果酱、桑茶等加工生产线,提高桑蚕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着力培育食品加工业。以安琪酵母、顶俏食品、天地自然为主体,扶持邓尼斯酒厂、皓冰食品等加快建设,促进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

着力培育新材料产业。以建设新型特种钢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以鼎铭金属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新型材料产业。


第四节 扶持发展两大特色产业

扶持制药业发展。河西片区以广西日田药业集团和广西圣特药业有限公司为龙头,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提高产品市场份额。

扶持家具产业发展。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柳州市家具产业转移项目,发展家具制造、家居装饰品加工产业。


专栏6 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

1.汽车零部件、机械产业:广西柳州市凯鑫汽配有限责任公司汽车零部件(年产20万套)项目、广西辰驰有限公司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母线槽项目。

2.化工产业:安琪酵母新抽提物二期项目

3.农副产品加工业:广西柳城县鹏翔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缫丝生产线项目

4.新兴产业:鼎铭金属年产10万吨新型特种钢精深加工项目

5.其他:广西建工五建钢结构基地、中科光电控股有限公司光伏电站项目。



第十二章 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着眼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完善和市民生活品质提升,坚持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同步发展,努力构建产业联系紧密、上下游协调、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大服务业提速增质力度,推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就业,重点加快旅游休闲、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业等。

第一节 全面加快休闲旅游业发展

主动迎合旅游消费模式由观光型逐步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围绕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立足大柳州市场,主动融入桂林——柳州旅游圈、柳州环都市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圈、柳州——柳城——融水——融安——三江桂北风情旅游线,加强区域旅游联动,重点构建“一心两带三区”的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乡村休闲生态旅游“慢”文化,推动全县旅游发展。提升知青城景区、红马山景区及沙埔河旅游带景区(点)、古砦民俗风情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推动景区(点)提档升级;将凤山综合旅游项目打造成休闲生态田园农业观光与禅文化相结合的休闲旅游胜地,将龙江绿谷项目打造成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将安乐湖打造成休闲汽车露营地,将华侨农场打造成桔园观光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休闲旅游带,推动旅游项目建设。构建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生态休闲旅游、旅游节庆四大精品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交通便利性,加强旅游区内、外部交通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星级酒店、农家旅馆、特色餐饮企业等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和培育。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实施“引客入柳城”工程。推进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提升旅游队伍素质工程,实施旅游品质提升工程,全面推动柳城县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专栏7 “一心两带三区” 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

一心:县城旅游服务中心

两带:融江山水文化带、沙埔河——金洞河休闲带

三区:古砦民俗风情旅游区、太平休闲自驾旅游区、东泉桔园农业休闲区。

















第二节 积极发展重点领域服务业

以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为方向,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健全完善生活服务,不断提高服务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提升壮大商贸服务业。引进商贸服务业龙头企业,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创新,鼓励商贸企业利用各种移动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微博等)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和体验。推动与柳州市区商贸一体化进程,推动商贸业集聚式发展,吸引柳州及周边地区来我县消费。加快建设专业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市场集聚度,增强辐射能力。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大力推进骨干流通企业向农村发展,进一步健全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网络,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现代商贸服务业网络。推动商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推动商贸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娱乐业、金融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构建适应商贸业发展的支撑体系。推动商贸业信息化,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以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县为契机,加快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动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在知青城附近和沙埔镇各规划建设综合物流园区,构建物流中心,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建立物流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实现物流电商化、一体化、社会化。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布局合理的现代物流配送网络,并向制造商、网商、快递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开放,与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共同发展。鼓励制造企业流程再造剥离物流业务,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全程服务,为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仓储企业、配送企业、供应链各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带动县域经济转型增效,促进产业电商化。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关联效应,加强县域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不断融合,促进第三产业服务商、仓储、配送、包装等服务企业以及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

创新发展金融业。创新和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和投融资环境,推进与市区金融要素对接,推动与市区金融发展一体化,创造条件吸引金融机构在我县建立分支机构,在产业集中区设立金融配套服务机构。创新金融业发展模式,全力支持发展资本市场,强化金融机构融资功能。鼓励发展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引导规范私募基金等新业务和新产品。设立企业周转基金,加快建立企业信用评价系统,鼓励担保公司扩大业务领域,丰富担保品种,优化企业融资环境。千方百计拓展投融资渠道,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重大项目投资扶持、重点信贷支持等加大对企业投融资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优化对企业的金融服务,增加对企业贷款的投放,鼓励保险公司为新兴产业、优势产业、科技创新等提供相应的风险保障。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业财政贴息贷款和政策性农业保险。

适度发展房地产业。加大房地产土地供应力度,积极发展廉租房、限价房,规范商品房开发,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建立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扩大房地产有效供给。加大山水休闲度假旅游房地产开发力度,满足旅游消费市场的新需求。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度假疗养、归乡养老相关的度假公寓、疗养中心、养老中心等房地产开发。发挥房地产业的产业带动作用,推动装修和装饰业、家具业、房地产中介业、房地产租赁业和物业管理服务业的发展。

统筹发展其它服务业。加快发展壮大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咨询服务业、会计服务业、法律服务业、知识产权及产权交易、工业集中区生活服务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专栏8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1.旅游休闲业

凤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知青城旅游开发项目、古砦民俗风情旅游区项目、红马山景区-沙埔河旅游带项目、龙江绿谷旅游项目、龙山绿谷旅游项目、东泉文岩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安乐湖旅游项目、金洞四十八弄原生态旅游区开发、伏虎华侨风情园旅游项目、县城旅游集散中心及重点乡镇游客服务中心项目、旅游购物中心项目、县城星级酒店和旅游码头项目、柳华农业互动旅游项目、广西海俊路虎休闲生态产业园项目、玄墨府度假村文化旅游项目、柳城巨猿洞文化遗址公园

2.商贸服务业

柳城县商业一条街项目、柳城县长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柳城县桂中原生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冲脉镇农贸市场改扩建项目、柳城县粮食储备库项目

3.现代物流业

柳城县城东长廊物流园

4.其他

柳城县凤山健康养老服务项目




全面倡导绿色发展构建和谐友好的生态文明体系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发展生态经济为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蓝天常在、碧水长流、宜居宜业、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具体化、规则化,落到实处,紧抓不放松。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空间区划要求,重点在择产业、调结构、转方式引领下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严格环境执法,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柳城。

第十三章 推进产业生态化

第一节 推动农业生态化

主动融入三柳高速公路生态经济带,选择具有特色的现代种养业为主,优化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提高土地、水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完善生态农业区、生态农业带、生态农业圈建设。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加快建设生态农产品(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健全农、畜、水产、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推进农业向生态型、科技型、集约型、休闲型的现代生态农业转变。


第二节 推进工业生态化

对重点行业实施生态化定位,在生产全过程进行源削减。通过推行绿色清洁生产、严格准入门槛、组建生态产业链等,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快新兴产业建设,对新建企业进行严格挑选。推动企业内部清洁生产、企业内部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及其横向关联企业之间构建“物流与能量流”闭环流动综合利用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产业消耗,减少废弃物污染物排放。提高工艺设备和管理环节的节能、节水和节材标准,合理利用降低消耗的约束机制,将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降低企业能耗、水耗、物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生态工业集中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准入门槛推进河西片区、沙埔片区、六塘片区以及工业发展走廊等生态经济集中区建设,促进形成企业间、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企业间物料循环、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延伸,减少废弃物产生和污染物排放。配套建设生态工业信息平台,将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经济运行高效、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环境优美舒适、资源高效利用、支撑体系完善有力、生产全过程清洁的生态工业集中区。

第三节 推进现代服务业生态化

充分发挥其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和在产业经济中高效、清洁、低耗的产业优势,以及对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作用,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绿色物流,发展生态旅游,拓宽新型商业生态,对超市、购物中心娱乐场所餐饮酒店等开展节能降耗综合改造,推动服务主体生态化,从企业,从源头抑制污染物产生,推动服务途径清洁化,实现服务企业生态化转向,推动消费模式绿色化,注重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构建生态化服务业。

第十四章 加快推进“美丽柳城”乡村建设

巩固清洁乡村成果,持续推进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建设,实现农村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幸福、乡村和睦安宁。

第一节统筹推进村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启动实施“一条道路修到底”、“一根管子通到底”、“一个网格管到底”、“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四个一”工程,着力解决好“最后一公里”建设管理问题。结合小流域治理、环境整治、农民饮用水工程、水库保安工程、生态集镇和生态村建设工程等,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抓好污水治理、卫生改厕、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和公共服务设施用房建设。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节加强农村发展环境建设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水质检验监测、中小河流域污染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清洁工程,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工程,改善村容村貌;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大力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有效遏制农村面源污染。推进农村生产条件建设,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提高地力;推进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保障率;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加快田间路网改造,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

第三节优化村庄布局

提高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水平,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广使用农村建房图集,注重乡土特色打造,保护开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基本实现屯级道路硬化。以培育新型农民、优化家风和文明乡风为重点,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和绿色村屯创建,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第四节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全县农民就业人口比例有较大上升。强化对农业生产经营者、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下基层活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第十五章 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防治力度

第一节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系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决策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系。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同防治的环境防治体系。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地表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村面源治理,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实施生态公益林管护工程、自然保护小区工程,实现从水源地到用户全过程保护、治理和监管。深入实施空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项目建设,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实现源头治理。

第二节 严格环境执法

有连贯的政策体系、有效的规制约束、清晰的保护治理思维、有序推进的机制。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舆论手段,制订引导政策和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者予以严惩,对规范执行环保法规及成绩显著者予以优惠和激励,对渎职者予以严肃问责。



第七篇全面推进共享发展 健全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十六章 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大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使贫困村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

第一节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因人因地施策,精准实施“七个一批”,采取“大会战”等超常措施,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确保到2020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贫困村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扎实做好扶贫整村推进工作,加快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等工程,提高扶贫对象收入和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扎实推进贫困农民教育培训,通过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增值收益。抓好交通路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异地搬迁等工作,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推进金融扶贫,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生产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等机制,深入推进产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系列扶贫工程,实行低保和扶贫衔接,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建立完善全社会支持参与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积极引导和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形成全社会扶贫的合力。

第二节 突出产业发展重点

加大产业开发扶持力度。根据县域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全县经济发展思路,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巩固传统产业,探索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产业经营连片化、规模化、基地化、收入渠道多样化。力争在每个贫困村屯建立1个特色种养示范基地,形成一村一品格局,引导带动贫困村农户发展。

加大科技创业扶持力度。全面开展“雨露计划”扶贫培训,结合当地产业开发,转移就业等,以贫困户为对象,加强专业就业、种养实用技术、外出务工岗位培训,增强贫困户自主发展能力。

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加大信贷扶贫力度,积极推进小额信贷和扶贫互助金扶贫,为贫困户安排发展生产贴息贷款,力争23个贫困村中都建立扶贫互助金。引导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发展产业,争取扶贫龙头企业扶贫项目贴息贷款。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强化脱贫工作绩效考核。


专栏9 “七个一批”

根据不同的贫困类型、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精准实施扶持生产发展一批、转移就业扶持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解困一批、教育扶智帮助一批、边贸政策扶助一批等“七个一批”脱贫攻坚





第十七章 健全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人民福祉,共享发展成果。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一节 促进就业创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新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公共就业援助、创业服务平台,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助推劳务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期,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500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50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2.5万人次以上。


第二节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确保人人公平享有医疗保障,推进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机制,加强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救助、医疗救助、就业救助、教育补助、自然灾害救助等社会救助,努力构建分工负责、相互衔接、协调实施、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全县临时救助制度。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健全养老服务制度,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进老年助餐健康发展,优化老年生活环境,推动老年文化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建立健全孤儿保障制度,努力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加强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全县农村农房保险及农房倒房重建工作。

第三节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着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缩小城乡、行业收入差距,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节 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

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协调、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格局。保证教育投入“三增长”,大力实施教育发展“八大工程”。实施学前教育发展工程,加快民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步伐,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84%。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教育质量一体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力争2017年通过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验收,为普及高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实施普通高中突破发展工程,深入推进高中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扩大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实施职业教育发展工程,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升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重教惠师政策。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县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及营养改善工程,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


专栏10 “八大工程”

学前教育发展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普通高中突破发展工程、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教师队伍强质增量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及营养改善工程。




第五节 推进健康柳城建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加大基层医疗卫生计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方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发展民族医药,鼓励社会办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家庭和谐和人口均衡发展。

以服务为导向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加快市县乡村四级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设。建立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诊疗模式,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立健全县域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卫生计生服务网络,适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体系建设。完成县中医医院整体迁建,力争将东泉中心卫生院整体迁建,完善村级医疗机构附属设施和功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综合性或专科民营医疗机构,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强化监管、提升质量水平,规划新建民办医疗机构1-2所。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础医疗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县乡村医技人员培训工作,提升县域卫生计生整体队伍综合素质。

坚持和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创新生育服务管理,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加大对生育家庭的扶助保障力度,加强出生人口监测和风险防控,防止出生人口大幅度波动。

第六节 繁荣文化体育广电事业

挖掘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民族文化品牌建设,繁荣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柳城县文化体育中心和博物馆建设,做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巨猿洞规划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乡镇文化广播站配套设施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实现全县所有建制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开展健康中国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加强体育馆的管理。推动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覆盖工程,规划建设沙埔镇、凤山镇、社冲乡和冲脉镇无线发射站。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将柳城云片糕制作技艺、古砦社节、古砦覃村开塘节、凤山开山寺庙会等柳城传统民间文化项目申报列入为县、市、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将潘村、覃村、滩头等古砦仫佬族古民居群申报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强化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从源头上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落实安全生产制度,有效化解各类安全生产风险,遏制较大事故发生。完善社会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备灾网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能力。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强化城乡社区组织自治功能,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共建机制。深入推进“平安柳城”建设,把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群防群治防控网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对城市治安复杂部位的治安整治和管理,建立艾滋病等传染病违法犯罪人员特殊监所,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专栏11 民生福祉及生态环境重点项目

1.教育

柳城县实验中学搬迁项目、柳城县普遍高中改扩建项目

2.健康柳城

县城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项目、柳城县中医院门诊住院综合大楼项目、柳城县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综合楼、柳城县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文体

县域文体活动设施建设、柳城县文化体育中心建设项目

4.绿色发展

县城乡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医疗污水和医疗垃圾达标处理项目、柳城县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建及配套管网项目、柳城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柳城县县城东区污水管网建设项目




第八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构建发展的保障支撑体系

第十八章 深化改革构建发展新体制

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改革,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完善公共财政领域、公共资源配置领域、社会公共事业领域、重大建设项目领域的信息公开体制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打造阳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持续发展和完善民主机制,拓展公众参与渠道,通过完善决策听证、价格听证等途径,提高公众政治参与热情和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力。深入推进政府绩效建设,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探索构建公众参与评价政府绩效的长效机制。

推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推动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收高效的税收制度。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合理安排财政资金,严格控制财政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民生建设、园区建设以及特色农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大项目。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文化发展成果为重点,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发展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休闲、休闲养生等产业。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休闲产品,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品牌,培养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完善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培育消费市场,创新文化休闲娱乐业态,推动文化休闲娱乐互动;开发森林生态、民族医药、特色保健等休闲养生保健服务项目,推进文化与休闲养生保健结合,加快培育我县文化产业。实施重点项目和文化骨干企业带动战略,引导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推动“互联网+”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结合。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文化、民间民俗文化、旅游休闲文化、养生保健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新闻、文化艺术、电影、电视、体育、文化用品及设备服务业文化内涵。

统筹推进其他各领域改革。继续推进投融资、科技、教育、医药卫生、养老保险等领域改革,按照国家自治区统一部署,重点推动医药卫生改革试点。

第十九章 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新动力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加快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的引领作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加大创新驱动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技术中心、创新孵化中心,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激发调动全社会创新活力,鼓励万众创新。

推动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柳州市资金支持,采用适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以及新兴业态,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配合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依托柳州市信息化基础,加快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围绕现代农业、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创新驱动和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高端产品研发等,培养引进多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企业家、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发展众创空间,集聚创新要素,调动大众聪明才智,激励万众创新。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加强职业培训,积极营造有利于吸引和壮大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第二十章 开创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寻求彼此利益和相互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共同谱写合作的新篇章。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打造,深化珠三角、西南、中南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经济技术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旅游、物流、生态建设等重点项目合作。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在扩大利用外资总体规模的基础上,建立以主题招商、产业链招商为主体的招商引资新机制。鼓励企业与境外投资者合资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扩大服务业和制造业对外开放,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市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贸易全方位服务,增强企业对国际资源利用和市场开拓能力,为柳城产品走出去提供便利。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构建法治柳城

坚持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协同推进,深入推进法治柳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十一章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全面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规范化、法治化建设,推行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依法决策,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对重大行政决策执行效果的评估,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和监督一体化平台建设,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提高执法能力。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有效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确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第二十二章确保司法公正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严格落实强制执行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推进公证机构体制改革,发展公证员队伍,有效缓解“公证难”问题。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始终对司法领域的腐败零容忍。

第二十三章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引导全民社会活动进入法治轨道,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具有柳城特色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全县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推动在法治轨道上解决问题。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落实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利益表达、协商沟通、救济救助等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依法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制度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持用法治引领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第十篇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奋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本纲要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要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十四章 发挥规划导向调控作用

强化本纲要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级各类规划中的引导地位,突出县发展规划和县级专项规划对纲要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形成引导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规划合力。严格以规划为依据,合理运用土地、财税、金融、环保、价格等综合经济政策,加强政府调控力度。突出规划作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综合方案的特点,强调其解决发展实际问题的导向作用,增强规划操作性。强调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做好规划任务的时序合理安排,搞好规划任务的空间科学配置,确保规划任务落地。

第二十五章 强化投资和项目支撑

保持投资规模稳步较快增长,促进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确保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和项目有效实施。完善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前期论证,完善动态管理、动态储备、滚动实施机制。统筹协调规划设计、用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资金筹措、项目审批核准等前期工作,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管理制度,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和资金保障,确保项目实施效果。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建立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综合利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和多种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

第二十六章 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明确实施责任。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明确实施主体及责任,建立分类实施机制。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责任,要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并纳入其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纲要提出的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人口服务、福利救助、保障性住房、扶贫减贫、防灾减灾、节能减排、公共安全、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等主要由政府履行责任的任务,要全力运用公共资源确保完成。纲要提出的预期性目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主要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政府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加强监测评估。做好纲要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实施完成后的总结评估,年度计划要反映纲要实施进展情况。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纲要实施情况的总体跟踪分析,县级有关部门负责对纲要相关领域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纲要实施过程中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纲要进行调整,要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2


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柳城县发展和改革局  |   发布日期: 2020-10-16 10:57    |  作者: 柳城县发展和改革局办公室


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柳城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〇一六年一月



目   录

一、中共柳城县委关于制定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1

2016112日中共柳城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

二、柳城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关于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36

201622日县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三、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37

前 言37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38

第一章“十二五”的发展成就38

第二章 “十三五”面临的形势46

第二篇 “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52

第三章 指导思想52

第四章发展原则52

第五章 主要目标54

第三篇 调整优化空间开发格局58

第六章 优化区域空间发展框架58

第七章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61

第四篇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64

第八章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64

第九章  建设现代化综合基础设施体系74

第五篇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79

第十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79

第十一章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88

第十二章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93

第六篇全面倡导绿色发展100

构建和谐友好的生态文明体系100

第十三章推进产业生态化100

第十四章加快推进“美丽柳城”乡村建设102

第十五章 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防治力度104

第七篇全面推进共享发展 健全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105

第十六章 打赢脱贫攻坚战105

第十七章 健全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107

第八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构建发展的保障支撑体系113

第十八章 深化改革构建发展新体制113

第十九章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新动力115

第二十章开创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116

第九篇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构建法治柳城117

第二十一章加快法治政府建设117

第二十二章确保司法公正117

第二十三章推进法治社会建设118

第十篇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奋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120

第二十四章发挥规划导向调控作用120

第二十五章强化投资和项目支撑120

第二十六章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121



中共柳城县委关于制定柳城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6112日中共柳城县第十三届委员会

第八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进程中的决胜时期,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五年。中国共产党柳城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柳州市委十一届十五次全会精神,科学分析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新趋势,认真研究今后五年我县发展目标任务,就制定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如下建议。

一、确保与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建设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在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要坚持以扩大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为中心,抓住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和自治区深入实施“双核驱动”战略的机遇,围绕建设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融入柳州市区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切实保障民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与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

1)“十三五”时期柳城发展的历史方位。

近十年来,在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柳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县情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具有柳城特色的发展之路。从最初提出对接柳州,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建设文明富裕新柳城;到承接大城市辐射,构建柳州特大城市后花园和产业配套基地,建设富裕和谐新柳城;再到融入柳州一小时经济圈,打造柳州主要卫星城和城市后花园,建设“富裕柳城、休闲柳城、生态柳城、和谐柳城”;以及加快融入柳州市同城化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幸福美丽新柳城。每一次发展战略、思路的确立完善与传承创新,都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的开放发展。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和持续奋斗,全县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特别是“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坚持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富民强县”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环境等各项工作,攻坚克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把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较好地结合起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  “十二五”初期36:39:25调整为33:38:29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等各项主要指标目标完成率和年均增长速度均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全面深化改革稳妥推进,开放合作有效拓展,平安法治建设开启新征程,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社会、环境进一步和谐发展,两次荣获柳州市绩效考核一等奖。成功创建广西首个国家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列入国家糖蔗基地县和自治区吨糖县建设示范县,确定为广西首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工业园区列入广西30个产城互动试点园区,大埔、东泉入选全国重点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县”和“全国科普示范县”荣誉称号,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逐年提高。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十三五”时期,是柳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也是柳城按照柳州市委赋予的新使命,全面融入柳州市区发展,打造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的关键期;更是柳城在新常态下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争创发展新优势,奋力融入柳州市同城化发展新跨越的攻坚期。必须准确把握柳城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点,努力实现柳城和中心城市产业的无缝对接,在为广西、柳州全局战略的实施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加快自身发展,奋力走出一条新常态下具有柳城特色的发展之路。

2)“十三五”时期柳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启动,以及柳州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都为柳城发展带来了多重叠加机遇,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柳城县作为柳州市连接北部三县的重要节点,具有重大的地理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和积累沉淀,在经济、社会、统筹城乡等诸多领域确立起了比较优势,成为承接柳州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县委审时度势、科学统筹,围绕稳增长、调结构和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加快发展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以及在发展教育事业、推进精准脱贫攻坚等方面作出了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十三五”柳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由于自然条件、外部环境、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各方面的原因,也使柳城发展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必须清醒看到,多年来制约柳城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在拥有发达地区的资本、产业、技术转移机遇和加快发展工业新的政策机遇的同时,也将受到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宏观调控的约束,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县已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经济实力和成功经验,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欠发达阶段。我县工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的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矛盾依然没有根本改善。新常态下柳城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深度调整期,粗放型产业比重过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增长较慢,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服务业发展不快。我们在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又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在工业化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又面临着产业布局调整的压力,在产业层次较低的情况下又面临着高新技术产业的挑战,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又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在部分群众尚未脱贫的情况下又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

今后五年,是我县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关键五年,同时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五年。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何以有限的要素资源、环境容量和综合承载能力统筹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同步健康发展,如何统筹弥合城乡发展差距、补齐民生短板、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与均等化以及带动贫困地区实现全面小康,进一步把柳城引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的良性轨道,都是“十三五”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实现新作为,奋力开创“十三五”柳城发展新局面。

3)“十三五”时期柳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围绕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部署和“两个建成”奋斗目标,紧扣柳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柳州打造成为产业集聚、要素集聚、人口集聚的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扩大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为中心,抓住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和自治区深入实施“双核驱动”战略的机遇,放眼对接加快融入柳州市同城化发展,围绕建设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突出创新驱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智能转型,坚持绿色发展,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切实保障民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深刻分析世界经济深入调整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入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准确把握我县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紧紧结合我县发展基础和长期发展布局,对农业现代化与生态农业发展、新型工业化与园区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服务业提速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民生与社会建设、基础设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与认真研究,提出“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举措。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创新发展、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优化、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做好今后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突出建设、稳中求快、快中求好”的原则,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其中,坚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生态建设,要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着力做到“五个必须”:

——必须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发展的龙头。要把建设新型城镇化作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要加快推进县城东区的建设步伐,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工业区和中心镇的建设,打造发展新平台;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城市体系再造和社会管理结构重建,实现有序发展。

——必须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撑。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项目上来。要围绕基础设施、工农产业、公共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和柳州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国资民资外资一起上,引进、启动和落实一批重大项目,以大项目推动大建设,促进大发展。

——必须把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依托。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投资、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通过强化生产环境建设,提高运行效率,推进创新发展;通过强化生活环境建设,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质,实现安居乐业;通过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引导绿色生活,建设生态柳城。

——必须把改善民生与促进和谐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经济发展中,坚持提高发展质量与提升生活品质并重;在社会发展中,处理好统筹城乡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从群众最盼的事抓起,从群众最急的事办起,扩大民主参与,强化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切实改善民生。

——必须把干部担大任干大事作为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激情昂扬、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敢于负责、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推行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运作,克难攻坚、善作善成,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4)“十三五”时期柳城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市“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将柳城纳入同城化发展,定位为柳州市的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无论在工业产业承接、农业资源配备、现代服务业培育,还是拓展对外交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柳城都将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按照与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总量扩大和质量与效益提升要求相适应,与国家、自治区、周边县增长预期趋势相比较,与柳州市增长预期趋势相协调,同时考虑我县发展实际,“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获得新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持续保持健康较快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工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

——城乡建设和城市化水平迈上新台阶。项目带动投资拉动战略深入推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城乡建设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区域空间结构更趋合理,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协调。

——公共服务和居民生活得到新改善。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不断完善,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加快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巩固,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土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体制改革和开放合作实现新突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政府、社会、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招商选资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新的拓展。

力争“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10%,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45%。

二、加强城镇化进程,增强新柳城的发展承载力

5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致力于绿色发展、节约低碳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发展小城镇群,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的新型城镇体系,增强城镇辐射带动力。按照同城化进程,将全县12个乡镇、2个华侨管理区规划为中心城镇、副中心城镇、重点发展城镇和一般城镇的格局,立足各地实际和特色,科学制定各乡镇产业发展方向,发挥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服务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拓展城市空间,注重城市功能的自我平衡,加强旧城改造,加快城东新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县城建设品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加强产业体系、交通体系、环保体系、能源体系、给排水体系、减灾防灾体系、卫生防疫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科、教、文、卫、商贸、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强化城镇功能,提高城镇运转效率,满足人民需要。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同时注重保护农民利益,统筹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科学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人口资源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提升社会公德水平、治安防控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和谐发展。争创自治区文明县城,提升县城品味和居民素质,打造文明、整洁、靓丽的城市新形象。

(6)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交通先行原则,推动我县与市区交通体系一体化。加快主要交通网络建设,依托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尽快完善与市区和周边县区连接的快速通道以及乡镇与县城连接的二级公路。改善和优化路网结构,重点推进三柳高速公路柳城段,融入柳州高速路网,积极协调推进桂林至河池高速公路、国道323及省道210改造工程、“双沙”城市道路、雒容至东泉一级公路、鸡公山至柳城一级公路、柳城公路大桥及引道、凤山龙江大桥工程,逐步建成我县3横5纵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配合焦柳铁路升级改造,对接高铁时代和快速交通通道,力争将寨隆火车站提升为县级客运站。配合西江黄金水道建设,重点推进西南出海通道融江段航道规划整治,船闸升级改造,加快柳城港区码头建设前期工作,构建我县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善防洪排涝工程,提高抗灾减灾能力,保护沿岸居民及耕地安全。通过实施改造水源工程、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和节水工程等措施提高有效灌溉面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提高我县防御山洪灾害的整体能力。强化民生水利建设,通过对农村饮水工程项目进行改造,全面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城镇基础设施,推动与市县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编制全县乡镇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三、推进产业升级,增强新柳城的科学发展驱动力

7推进农业现代化。依托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现代化水平。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不断巩固“米袋子”“菜篮子”的基础地位,着力扶持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适度发展有机生产基地,组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产地和产品认证工作,主要发展和壮大优质稻、优质水果、高产高糖糖蔗、桑蚕、蔬菜、食用菌及林业、生猪、肉牛、山羊、名特优水产等。大力发展秋冬季农业和休闲农业,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培育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各种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拓展农产品采后处理与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加快优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重点加强“互联网+”渠道开发和现代农业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畅通农产品销售。按照打造一个主导产业、建设一个现代新农村、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一套良性发展机制的“四个一”标准,创建一批自治区、市、县和乡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引导、扶持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用现代科技条件装备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建立一套从产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机制。

8加快新型工业化。全面深化改革,发挥比较优势,主动与柳州市对接,与市区产业发展融合互动,打造柳州市配套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化工、机械制造加工、制糖3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茧丝绸、食品加工、新材料等3大新兴产业,支持生物制药、家具制造等其他特色产业发展,形成“3+3+2”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围绕工程机械、农林机械、通用装备等研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坚持产业与城镇功能联动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节能减排与生态保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业集中区综合功能,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努力构建产业为主导,城镇功能为纽带,产城融合互动,生态环境良好的工业集中区,推动产城融合。推进产业服务化,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开展各项专业服务,大力推动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打造从研发、设计、技术,到原材料计划、采购、仓储、物流配送,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及保险服务、信息服务、商贸服务、设备维护保养等链接服务。

9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眼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完善和市民生活品质提升,坚持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同步发展,努力构建产业联系紧密、上下游协调、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大服务业提速增质力度,推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就业,重点加快旅游休闲、商贸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发展。在旅游业方面,主动迎合旅游消费模式由观光型逐步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围绕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立足大柳州市场,主动融入桂林——柳州旅游圈、柳州环都市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圈、柳州——柳城——融水——融安——三江百里风情旅游带、桂北民族文化旅游区,加强区域旅游联动,重点构建“一心两带三区”,打造乡村休闲生态旅游“慢”文化,推动全县旅游发展。在商贸服务业方面,完善和优化现代商贸业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创新,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打造特色美食街等专业市场,增强市场集聚、辐射能力。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大力推进骨干流通企业向农村发展。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知青城附近和沙埔镇规划建设综合物流园区,构建物流中心,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适时建立智能物流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物流智能化、一体化、社会化。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服务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创新房地产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

四、倡导绿色发展,增强新柳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发展生态经济为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理念具体化、规则化,落到实处,紧抓不放松,实现蓝天常在、碧水长流、宜居宜业、永续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空间区划要求,重点在择产业、调结构、转方式引领下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严格环境执法,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柳城。

10)促进产业生态化。结合柳州将三柳高速经济带打造成广西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契机,大力发展柳城重要交通沿线生态经济。选择具有特色的现代种养业,优化结构,采用生态农业技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完善生态农业区、生态农业带、生态农业圈建设,全面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生态化。按照生态工业要求,对重点行业实施生态化定位,在生产全过程进行源削减。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严格准入门槛,组建生态产业链等,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产业消耗,减少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加快生态工业集中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准入门槛推进河西片区、沙埔片区、六塘片区以及工业发展走廊等生态经济集中区建设。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其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和在产业经济中高效、清洁、低耗的产业优势,以及对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作用,突出其作为生态化服务业发展的主流地位。推进绿色物流,发展生态旅游,拓宽新型商业生态,对超市、购物中心、娱乐场所、餐饮酒店等开展节能降耗综合改造,推动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途径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构建生态化服务业。

11)深入推进“美丽柳城”乡村建设。巩固清洁乡村成果,持续推进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建设,实现农村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幸福、乡村和睦安宁。统筹推进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一条道路修到底”“一根管子通到底”“一个网格管到底”“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四个一”工程,着力解决好“最后一公里”建设管理问题。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开展污水垃圾专项治理和土壤环境治理,严格控制重污染工业向农村转移,严防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优化村庄布局,提高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水平,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广使用农村建房图集,注重乡土特色打造,保护开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基本实现屯级道路硬化。以培育新型农民、优化家风和文明乡风为重点,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和绿色村屯创建,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12)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防治力度。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决策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系。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防治体系。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地表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村面源治理,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实施生态公益林管护工程,实现从水源地到用户全过程保护、治理和监管。深入实施空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项目建设,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实现源头治理。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舆论手段,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者予以严惩,对规范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及成绩显著者予以优惠和激励,对渎职者予以严肃问责。

五、坚持共享发展,增强新柳城的发展凝聚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进精准扶贫、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13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因人因地施策,精准实施“七个一批”,采取“大会战”等超常措施,全力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确保到2020年,全县2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立健全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为重点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做好贫困户贫困村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做好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到人。扎实做好扶贫整村推进工作,加快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等工程,提高扶贫对象收入和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扎实推进贫困农民教育培训,通过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增值收益。抓好交通路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异地搬迁等工作,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推进金融扶贫,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生产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等机制,深入推进产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系列扶贫工程,实行低保和扶贫衔接,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建立完善全社会支持参与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积极引导和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形成全社会扶贫的合力。

14促进创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制定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就业压力,促进就业创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统筹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人、农业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深入开展就业困难人员结对帮扶活动,加大对困难就业人员的安置工作,切实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稳定就业。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着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15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统筹力度,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让急难特困的群众及时受助。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救助、医疗救助、就业救助、教育补助、自然灾害救助认定,努力构建分工负责、相互衔接、协调实施、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我县临时救助制度。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健全养老服务制度,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进老年助餐健康发展,优化老年生活环境,推动老年文化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建立健全孤儿保障制度,努力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全县农村农房保险及农房倒房重建工作。

16)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教育投入,大力实施教育发展“八大工程”。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发展工程,实现乡镇中心园全覆盖。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努力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深入推进高中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实施普通高中突破发展工程,进一步增加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实施职业教育发展工程,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升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施教师队伍强质增量工程,深化教育系统人事改革,全面落实重教惠师政策。加强特殊教育,健康发展民办教育。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

17)推进健康柳城建设。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深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实行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健全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诊疗体系智慧医疗网,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建设,加大基层医疗卫生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方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适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体系建设,发展民族医药,社会办医。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建立健全县域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深入实施“防艾攻坚”工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防控应急体系,建成覆盖全县的紧急医疗救助网络。加强卫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县、乡、村医技人才培训,培养引进高精尖人才,提升医疗卫生整体队伍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计生服务管理改革,落实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18)繁荣文化体育广电事业。挖掘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民族文化品牌建设,繁荣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柳城县文化体育中心(室内球馆、室内训练馆、田径活动场等)设施和职工之家、博物馆建设,进一步完善12个乡镇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健康中国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覆盖工程,积极争取上级项目经费规划建设沙埔镇、凤山镇、社冲乡和冲脉镇无线发射站。积极做好非遗申报工作,将柳城云片糕制作技艺、古砦社节、开塘节、凤山开山寺庙会等柳城传统民间文化项目申请为县、市、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将潘村、覃村、滩头等古砦仫佬族古民居群申报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强化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从源头上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落实安全生产制度,有效化解各类安全生产风险,遏制较大事故发生。完善社会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备灾网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能力。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强化城乡社区组织自治功能,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共建机制。深入推进“平安柳城”建设,把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群防群治防控网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对城市治安复杂部位的治安整治和管理,建立艾滋病等传染病违法犯罪人员特殊监所,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六、深化改革,增强新柳城的发展原动力

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改革,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

20)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完善公共财政领域、公共资源配置领域、社会公共事业领域、重大建设项目领域的信息公开体制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打造阳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持续发展和完善民主机制,拓展公众参与渠道,通过完善决策听证、价格听证等途径,提高公众政治参与热情和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力。深入推进政府绩效建设,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探索构建公众参与评价政府绩效的长效机制。

2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推动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收高效的税收制度。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合理安排财政资金,严格控制财政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民生建设、园区建设以及特色农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大项目。

2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文化发展成果为重点,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发展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休闲、休闲养生等产业。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休闲产品,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品牌,培养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完善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培育消费市场,创新文化休闲娱乐业态,推动文化休闲娱乐互动;开发森林生态、民族医药、特色保健等休闲养生保健服务项目,推进文化与休闲养生保健结合,加快培育我县文化产业。实施重点项目和文化骨干企业带动战略,引导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推动“互联网+”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结合。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文化、民间民俗文化、旅游休闲文化、养生保健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新闻、文化艺术、电影、电视、体育、文化用品及设备服务业文化内涵。

23)统筹推进其他各领域改革。继续推进科技、教育、医药卫生、养老保险等领域改革,按照国家、自治区、柳州市统一部署,可重点推动医药卫生改革试点。

七、加强法治建设,增强新柳城的发展保障力

坚持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协同推进,深入推进法治柳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4)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规范化、法治化建设,推行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依法决策,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对重大行政决策执行效果的评估,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和监督一体化平台建设,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提高执法能力。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有效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确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25)确保司法公正。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严格落实强制执行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推进公证机构体制改革,发展公证员队伍,有效缓解“公证难”问题。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始终对司法领域的腐败零容忍。

26)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引导全民社会活动进入法治轨道,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具有柳城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全县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推动在法治轨道上解决问题。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落实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利益表达、协商沟通、救济救助等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依法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制度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持用法治引领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八、加强党的建设,增强新柳城的发展支撑力

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关键在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以新理念新状态新作为扎实推进“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建设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的发展支撑力。

27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强化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体责任,切实提高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应对风险挑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化管党治党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进一步扩大全委会的决策内容,进一步提高常委会决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党委集体领导效能。注重培养和选拔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科学配备干部资源,统筹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认真落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划,强化基层组织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关心关爱广大基层干部,适当提高基层干部待遇,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干部全员培训,拓宽实践锻炼渠道。深入推进党代表任期制工作,积极探索完善党代表工作室机制,发挥经常性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大力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企业党建与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合。

28)强化人才支撑和保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不拘一格用人才,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四海英才。积极创建“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完善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深入推进人才聚集、人才小高地建设提升等工程,着力培养紧扣我县产业优势和发展布局的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更加注重发挥专家、学者、企业家的才能和作用,加强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重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聚才作用,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优秀人才与产业项目对接,鼓励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完善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落实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形成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29)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侨务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党管武装工作,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积极支持军队改革,大力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团结,不断深化军民融合发展。

30)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提醒,用党的纪律和规矩管住党员干部。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推行“五个四”履职要点,开展“五廉共创”活动,坚持抓早抓小,加大纪律审查力度,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减少腐败行为发生。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等违纪违法行为。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完善廉政制度,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31)狠抓规划全面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要求,真抓实干、勇于担当,坚决落实本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各乡镇、华侨管理区、各单位、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和专项规划,切实落实好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奋力将“十三五”规划转化为美好现实。

全县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及柳州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与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一带一路”:即习近平主席20139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013103日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双核驱动”战略: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两大发展战略。

3.“四个全面”: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4.“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5.“两个建成”:即自治区党委提出“十三五”时期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6“互联网+”:即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7.“一心两带三区”: 一心即县城旅游服务中心;两带即融江山水文化带、沙埔河——金洞河休闲带;三区即古砦民俗风情旅游区、太平休闲自驾旅游区、东泉桔园农业休闲区。

8.“35纵”公路网络:1横:东泉—凤山—马山—六塘—洛东;2横:沙埔—大埔—寨隆—冲脉—宜州;3横:太平—龙头—古砦—罗城;1纵:洛埠—西安—东泉—屯秋;2纵:上雷—沙埔—太平—大良;3纵:社冲—凤山—大埔—龙头—和睦;4纵:马山—寨隆—古砦—潘换—罗城;5纵:三岔—六塘—冲脉—罗城。

9.“七个一批”:即根据不同的贫困类型、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精准实施扶持生产发展一批、转移就业扶持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解困一批、教育扶智帮助一批、边贸政策扶助一批等“七个一批”脱贫攻坚。

10.“八大工程”:学前教育发展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普通高中突破发展工程、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教师队伍强质增量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及营养改善工程。

11“五个四”履职要点:即围绕全面落实“两个责任”明确“四个纳入、四个强化、四个亲自、四个带头、四个必谈”的履职要点。

12“五廉共创”:党政谈廉、干部劝廉、群众监廉、文艺宣廉、家庭助廉







柳城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

关于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的决议


(2016年2月2日县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柳城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审查了县人民政府制定的《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决定批准《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 言

十三五”时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进程中的决胜阶段,是柳城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五年,柳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柳州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柳城县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市委“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建设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是“十三五”时期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第一章 “十二五”的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积极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主动适应新常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灵活调整决策,攻坚破阻克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把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较好地结合起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较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进一步和谐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期,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18亿元,年均增长10.6%;工业总产值90亿元,年均增长10.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2亿元,年均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年均增长20%;财政收入7.69亿元,年均增长1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亿元,年均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10元,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11010元,增长15%。各项指标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十二五”以来,重点支持汽车零部件、机械、化工、制糖、食品等规模企业加快发展,带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工业技改及更新改造投资达56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3.3倍,年均增长4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8%。新增一批上亿元台阶、上规模企业,推动县域工业总量规模扩张,培植名优企业和工业品牌,凤山糖厂、日田药业、圣特药业获自治区绿色企业称号,鹏鑫源、川东公司等7家企业升级为广西信息化应用企业,凤糖集团的“网山”牌白砂糖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推动柳城工业园区发展壮大,加快河西、沙埔、六塘三大工业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柳华经济开发区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安琪酵母、金特机械等好企业、好项目,目前入驻园区企业65家,其中亿元企业26家,比2010年净增18家,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

特色农业增效增收,农业基础持续稳固。十二五”以来,我县加大推进强农惠农富民政策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形成六大支柱产业优势,2015年糖蔗种植面积51.6万亩,产量170万吨,柳城列入国家糖料基地县、生猪调出大县、东桑西移基地县和广西食用菌十强县、林业产业十佳进步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科技县等行列,柑桔产量达33.72万吨,蜜桔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区第一、全国第二,建成广西首个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启动投资2.35亿元的塘进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项目,打造全区最大的工厂化桑蚕种养旅游观光区。拥有全国县份中唯一一个甘蔗新品种研发基地,自主选育的“桂柳一号”、“桂柳二号”、“桂柳05/136”通过国家品种鉴定并在全国推广。食用菌实现周年化、工厂化生产,10多个系列产品进入中国知名品牌行列。10多个有机茶品荣获“中国名茶”金奖、特别金奖。柑桔黄龙病得到有效防控。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4家,定级为“广西农产品加工示范县”。创建规模化产业示范基地100多个,其中糖料蔗“双高”基地1.5万亩,东泉、社冲、马山、太平蔬菜基地3500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村饮水安全、灌区高效节水灌溉、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和新型经营模式不断巩固和培育壮大。投入4.75亿元实施农村水利建设,荣获“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称号。围绕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快速增长,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010元,年均增长15%。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荣获“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称号。“小块并大块”流转土地13.36万亩,流转率位列全市第一。

现代服务业不断调整优化,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十二五”以来,我县商贸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多家品牌企业入驻,市场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大,我县成功申报确定为广西首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突出旅游带活三产,实施旅游创牌提级,,目前,全县旅游景区(点)共17家,其中知青城晋级国家“4A”景区,古砦民俗风情旅游区、红马山景区跻身“3A”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广西工业旅游示范点1家,广西四星级农家乐2家,广西三星级农家乐1家。成功举办“柳城县生态蜜桔文化旅游节”、“柳城知青文化旅游节”、“古砦覃村开塘节”等旅游节庆。2015年接待游客1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4亿元。改造升级8个乡镇农贸市场,建立“万村千乡”物流配送中心1家和农家店185家,促进日用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动”。搞活商贸流通,建成以商贸城、世纪财富广场、金时代购物公园等为核心的商业街区。成功申报广西首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获扶持资金2000万元。推行“网络+实体店”双向销售模式,成功引进苏宁易购、京东帮、乐村淘入驻柳城。引导联华超市与太平农业专业合作社设立“农超对接”专柜,与果歌网、京东商城等电商和沃尔玛、百果园等高端超市合作,拉动大宗农副产品跨区域销售。出台《政府性融资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与农发行、国开行进行项目融资合作。金融、房地产业加快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城乡建设持续加快,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十二五”以来,坚持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大交通网构架逐步形成,“三柳”高速预计2016年底前通车,罗城至六塘二级公路开工建设,大埔至冲脉二级公路建成通车。改造和完善城区主干道路,硬化小街小巷,供水管网、雨污管网、休闲广场、路灯照明等市政设施日趋完善。完成47个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村村通”道路硬化率100%。开通6条城乡公交线路,结束我县没有公交系统的历史。城区建设扩容提质。推进城东新区建设,实施圣特药业、鹏鑫源等企业退城入园,开发江景豪庭、巴黎花园等旧城地块,打造一批精品商住小区。实施产城融合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工业园区列入广西30个产城互动试点园区,大埔、东泉入选全国重点镇名单,沙埔镇列入自治区“百镇建设”行列。县域环境逐步优化。完成一批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县城绿化配套和治污设施不断完善,县城建成区绿地覆盖率22.1%、绿地率20.02%。“创城打违”、“美丽乡村”建设效果明显,融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部分河段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76个行政村获区、市级生态村称号。

改革创新率先突破,发展环境成为优势品牌。“十二五”以来,我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审批环节和办事程序进一步简化和优化,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执政能力明显增强。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全面实施目标考核责任制,行政效率不断提高。“凡进必考”的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推行,人事、财务、资源管理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农村综合改革、教育收费、土地征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等配套改革不断推进。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十二五”以来,我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问题,全县教文卫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民生保障、生态环境、社会管理和民主法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十二五”期间财政民生支出55.8亿元,占公共财政总支出78.23%。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0%,新农保参保率92.74%,新农合参合率99.21%。投入3亿多元实施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2946套、农村危房改造9900套、农村幸福院26个。科技工作不断进步。实施市级以上科技创新计划项目52项,专利申请421,获专利授权86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称号。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县中心幼儿园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示范幼儿园,文昌小学成为全区唯一一所“兰亭小学”,柳城中学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复检评估验收,获“绿色学校”称号。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突出,国税局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柳城生态蜜桔文化旅游节,“两馆”“十二站”免费开放,太平壮欢、知青文化、宗教文化、仫佬族民族文化等8大品牌文化繁荣共享,“百村百戏”文化品牌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大埔镇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柳城巨猿洞保护规划编制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实行分级诊疗制度,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实惠。认真落实国家计生政策,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783万元,实施扶贫路等基础设施项目107个、产业开发项目28个,贫困户减少6166户,贫困人口减少20995人,减贫率达到44.6 %。城乡治安技防体系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进步。

1柳城县“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计量单位

规划指标

2015年预计完成情况

指标完成评价

十二五”预期指标

年均增长

期末完成总

年均增长%

一、经济发展

 

 

 

 

 

 

生产总值

亿元

117

10

118 

10.6 

完成 

第一产业

亿元

39.5

6

39.6 

5.5 

完成

第二产业

亿元

47.5

12

44.4

12.7

未完成 

第三产业

亿元

30

11

34

13.7 

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05

18

106 

20

完成 

全部工业总产值

亿元

96

11.5

90

10.7

未完成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66

6

66.2 

6.2 

完成 

财政收入

亿元

7.6

13

7.69 

13.3

完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2.5

13

33 

14.2

完成

城镇化率

%

38

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

39 

年均提高1.54个百分点

完成 

二、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000

10

25010 

11.1 

完成 

农民人均纯收入

11000

11

11010 

15

完成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

 

4.3

 

完成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 

 10

1.8

23

完成 

三、社会发展类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8


达标


完成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87


达标


完成

四、资源环境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控制在柳州市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19

 

完成 


第二章 “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从国际层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层面,深化改革开放,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尤其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从区内层面,广西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扶持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点,支持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我们带来新的历史机遇。自治区全面履行中央赋予“三大定位”新使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将激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为全区改革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柳州市层面,大力实施“实业兴柳、开放强柳”战略,在广西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柳州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发挥实业引擎和开放引擎作用,在为国家、广西全局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的同时加快自身发展,奋力走出一条新常态下具有柳州特色的发展之路,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强化。柳州市实施大县城战略,赋予我县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两大定位”新使命,凸现我县具有融入柳州市现代都市经济圈和柳州北部经济带(三柳高速生态经济带)双重优势,为我县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自身条件看,我县具备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交通枢纽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柳城公路交通网络较为完善,基本形成内外衔接,城乡对接、交通便捷的现代交通网络,随着沙塘至沙埔道路、三柳高速公路、桂林至柳城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加快推进,将进一步完善与外部互联互通快速通道,形成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交互,加快融入柳州都市经济圈和柳州市北部经济带进程。对外辐射能力和要素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资源优势独特。农产品资源丰富,已形成优质稻、糖蔗、水果、桑蚕、食用菌、蔬菜、茶叶、水产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是国家糖蔗基地县和自治区吨糖县建设示范县,蜜桔(常见错误)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区第一、全国第二,茶叶品牌“伏虎绿雪”获全国金奖,伏虎茗珍获全国银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有广西四大佛教名寺开山寺、知青城、古砦民族风情、楞寨山巨猿洞、金洞河原始森林、龙江绿谷、沙埔河、安乐湖风光等特色旅游资源。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柳城县产业具有与市区融合互补的产业基础,产业与市区产业相互关联并存在分工合作与互补关系。我县工业园区为自治区A类工业园区,一批区、市龙头企业落户园区,汽车零部件、机械、化工、食品加工以及医药、新材料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加快融入柳州都市经济圈进程,辐射和带动我县产业加快发展。社会建设基础扎实。文卫、社会保障、法治、平安、金融、生态县建设等居全省前列,人口发展、生活水平、公共服务、社会和谐等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改善,为“十三五”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同时,由于自然条件、外部环境、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各方面的原因,也使柳城发展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必须清醒看到,多年来制约柳城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县已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经济实力和成功经验,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欠发达阶段。我县工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的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矛盾依然没有根本改善。新常态下柳城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深度调整期,粗放型产业比重过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增长较慢,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服务业发展不快。我们在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又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在工业化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又面临着产业布局调整的压力,在产业层次较低的情况下又面临着高新技术产业的挑战,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又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在部分群众尚未脱贫的情况下又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

我们既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更要看到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更加科学周全地谋划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篇 “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围绕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部署和“两个建成”奋斗目标,紧扣柳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柳州打造成为产业集聚、要素集聚、人口集聚的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扩大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为中心,抓住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和自治区深入实施“双核驱动”战略的机遇,放眼对接加快融入柳州市同城化发展,围绕建设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突出创新驱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智能转型,坚持绿色发展,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切实保障民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章 发展原则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做好今后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突出建设、稳中求快、快中求好”的原则,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其中,坚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生态建设,要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着力做到“五个必须”:

——必须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发展的龙头。要把建设新型城镇化作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要加快推进县城东区的建设步伐,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工业区和中心镇的建设,打造发展新平台;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城市体系再造和社会管理结构重建,实现有序发展。

——必须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撑。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项目上来。要围绕基础设施、工农产业、公共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和柳州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国资民资外资一起上,引进、启动和落实一批重大项目,以大项目推动大建设,促进大发展。

——必须把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依托。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投资、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通过强化生产环境建设,提高运行效率,推进创新发展;通过强化生活环境建设,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质,实现安居乐业;通过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引导绿色生活,建设生态柳城。

——必须把改善民生与促进和谐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经济发展中,坚持提高发展质量与提升生活品质并重;在社会发展中,处理好统筹城乡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从群众最盼的事抓起,从群众最急的事办起,扩大民主参与,强化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切实改善民生。

——必须把干部担大任干大事作为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激情昂扬、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敢于负责、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推行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运作,克难攻坚、善作善成,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第五章 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趋势和柳城发展实际,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打造柳州市的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与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

——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获得新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持续保持健康较快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工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力争“十三五”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

——城乡建设和城市化水平迈上新台阶。项目带动投资拉动战略深入推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城乡建设不断加快,“十三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区域空间结构更趋合理,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协调,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45%。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功能区基本形成,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公共服务和居民生活得到新改善。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不断完善,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加快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巩固,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土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体制改革和开放合作实现新突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政府、社会、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招商选资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新的拓展。

2:“十三五”发展目标指标体系

指标

单位

2015

2020

指标属性

总量

年均增长

一、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18

170

8%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32.3

47 

8%

预期性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66.2

80 

4%

预期性

财政收入

亿元

7.69

9.8

5%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06

  195

13%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3

    58

12%

预期性

城镇化率

%

39 

   45


预期性

二、民生福祉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010

40200 

10%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

11010

17700

10%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3 

<4.5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完成目标 

90


预期性

人均预期寿命

72

73


预期性

常住人口

万人

40.9415

43.5

0.51

约束性

贫困人口脱贫

万人

0.31

2.05

   0.41

约束性

三、资源环境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按柳州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

公顷

71000

82591 

 

约束性

氮氧化物排放减少

%

完成目标 

按柳州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氨氮排放减少

%

完成目标 

按柳州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42.87

43.3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目标 

按柳州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第三篇 调整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十三五”期间,通过合理确定空间开发格局与开发时序,进一步优化县域空间发展框架,加快改变长期以来生产要素配置分散的局面,努力提高要素配置的集约水平。

第六章 优化区域空间发展框架

从加快推进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建设出发,加快县域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主要交通干线的贯穿连接作用,重组发展格局,构筑由“一主三副两轴一带”组成的中等城市总体空间架构,优化空间开发结构,聚集各类要素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集聚发展”。其中,其中“一主”:即大埔镇,是县域中心城市核心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柳州都市圈北翼工业重镇,加强人口与产业的集聚,积极推进与柳州中心城区的一体化进程,打造柳州半小时经济圈卫星城市、柳州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柳州工业北拓腹地。“三副”沙埔镇、六塘镇和东泉镇。沙埔镇是柳城南部中心城镇,结合沙埔工业区,以机械加工为主,重点发展汽车及机械配件主导产业以及商贸业,打造柳州都市圈北翼的工业扩散地和物资集散地。六塘镇是柳城县西部中心镇,结合六塘工业区,发展磷化工产业。东泉镇是柳城县东部贸易中心,以境内毗邻柳东新区和广西柳州汽车城的柳城华侨农场为核心载体,打造成为承接柳州产业辐射、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两轴”:即两条经济增长轴,六塘—大埔—沙埔经济增长轴线:本轴线依托宜柳高速公路、马大和沙大二级公路,以及县境主要公路发展。该发展轴上还有马山、寨隆、东泉等城镇。太平—沙埔经济增长轴线:本轴线依托209国道发展。“一带”:即东泉—沙埔—大埔—马山—六塘工业带,引导产业布局,以培育发展一批综合带动、加工带动型的特色产业。



第七章 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

从我县不同地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出发,根据我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和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着力推进重点开发区的建设。我县重点开发区即城镇空间包括县城城区以及沙埔镇、大埔镇、东泉镇、六塘镇的部分建制村,面积占全县 总面积的20.4%,作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国土空间,主要承担我县政治、经济、文化、产业、人口等功能,是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人口集聚的核心区域和重要区域。主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工业,加快人口集聚区、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

——适度推进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我县农产品主产区即农业空间包括冲脉镇、寨隆镇、马山乡、凤山镇、太平镇、社冲镇以及大埔镇、东泉镇、沙埔镇、六塘镇、古砦乡的部分建制村,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7.8%,作为我县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承担生态农业生产,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是农业主产区保障提供农产品和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是生态农业基地,不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建设。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村居民点和乡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及其它设施的国土空间,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宜居村屯,严格保护耕地。

——积极落实生态保护区的政策。我县生态保护区即生态空间包括古砦乡、龙头镇以及大埔镇的部分建制村,面积占全县面积的21.8%,主要是县级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等,承担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不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建设。主要任务是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国土空间,禁止从事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美丽新柳城。



第四篇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八章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人为核心,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致力于绿色发展、节约低碳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发展小城镇群,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的新型城镇体系,增强城镇辐射带动力。

第一节 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按照同城化进程,将全县12个乡镇、2个华侨管理区规划为中心城镇、副中心城镇、重点发展城镇和一般城镇的格局,立足各地实际和特色,科学制定各乡镇产业发展方向,发挥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服务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

大埔镇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按照“一江两城、东扩西移、重点向东”总体思路,重点拓展城东新区,适当发展河西,着力推进城东新区和河西工业区建设,到2020年县城人口10万人。

  沙埔、六塘、东泉三镇规划作为副中心城镇,沙埔、六塘两镇主要以发展工业集中区为主,东泉镇主动融入沙东新城,发展健康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柳城华侨开发区以发展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主。

  太平、凤山、马山三个乡镇规划为重点发展城镇,凤山镇、太平镇以发展旅游为主,马山乡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为主,建立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并发展休闲农业。

古砦乡、龙头镇、寨隆镇、冲脉镇、社冲乡5个建制乡镇规划作为一般乡镇,古砦乡以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为主,冲脉镇、龙头镇、寨隆镇、社冲乡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主。




第二节 形成三区协调发展城镇经济区域格局

县域划分为中部经济区、东部经济区和西部经济区,形成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形成县域整体协调发展。

中部经济区:以大埔镇为中心,包括寨隆、龙头等城镇构成中部经济区,该区结合大埔镇河西工业区,积极引进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业(如茧丝业、制糖业),形成空间关系紧密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东部经济区:以沙埔镇为中心,包括太平、东泉、凤山、社冲等城镇构成东部经济区,该区结合沙埔工业区和东泉柳华工业集中区,以机械加工产业为主,重点发展汽车及机械配件主导产业,形成汽车配件交易市场、物流仓储支持和配套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

西部经济区:以六塘镇为中心,包括古砦、冲脉、马山等城镇构成西部经济区,该区结合六塘工业区,以磷化工为主导产业、精细化工为支撑产业,控制进入门槛,着力打造成为柳州市主要化工产业集群生产基地和清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使之成为西南重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






第三节 加快建设县域中心城市

拉开城市框架。按照“东扩西移、南联北优、重点向东”县城发展思路,以推进县城路网建设为切入点,拉开县城城市发展大框架,积极构筑“一轴两片区两中心”的县域中心城市开发建设基础框架与总体格局。“一轴”:指依托河西大道、河东大道形成的城市发展轴。“两片区”:以融江为界,将建设用地划分为河东区、河西区两大功能片区。河东区:现状河东城区至正殿一带。规划依托现有城区向东发展,适度向北扩展。改造和完善该区的配套设施,增强老区的凝聚力和活力,提升行政、文化、商业职能。河西区:融江以西至原洛崖乡一带。该区将建设成为产业布局合理、经济辐射较强、服务功能完善、自然环境优美的产业与流通基地。“两中心”:指一主一副两中心。规划河东区白阳路与河东大道相交地段作为城市主中心,依托现有行政办公、商业设施,发展为集行政办公、商业、文化、体育的现代化服务区;河西区保大河与河西大道交汇地段作为城市副中心,集商务会展、商业娱乐、休闲居住为一体,集中展现柳城生态城市的形象。一主一副互动发展,全面提升柳城县城的城市综合功能。

加快城东新区建设步伐。注重城市功能的自我平衡,建设完整的居住区、工业区(河西工业片区)、城市综合服务系统,打造生态宜居新城区。加强旧城改造,通过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盘活一批,完善旧城城市功能,改善旧城区商业及居住环境。保持新旧城区紧凑布局,通过快速通道加强联系,保证必要联系的畅通无阻,形成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共享,产业紧密关联的城市格局。

着力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县城旧城改造规划按照前瞻性、科学性、适用性实施,通过推进旧城改造有效改变城镇整体面貌,深入打造柳州主要卫星城,全力以赴建设宜居宜业新柳城。完善县城道路、广场、供水、污水处理、东区(新区)开发,柳城县二桥工程建设计划等,建立形成盘活一片、建设一片、发展一片、带动一片、滚动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大县域中心城市核心区主干道网络道路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城市投融资平台作用,借鉴、创新市政设施投资、建设、使用、维护等全程运作机制,缓解城市建设资金压力。进一步改造升级城市供水管网和城镇路灯。结合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吸引、机械迁移等有效措施,促进人口到城镇居住创业,加快提升城镇人气。

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从不断完善功能入手,鼓励会展、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功能性设施在县城布局发展,加大学校、医院、文体等公共设施向新区、拓展区配置力度,不断完善县城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人口资源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提升商业服务类设施和政府社团类设施配置水平,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的行政、文化、金融与商业功能;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能力、人口吸纳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提升中心城市品位。完善县城生态绿地系统,建立县城环山生态带与绿色空间,各区块、组团间通过绿色开敞空间隔离,拓展县城绿色空间,增加县城绿化面积,提高人均绿地面积。继续实施河道整治工程,提升人居休憩环境。继续加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创建力度;加大环境、道路、交通整治,有效解决行车难、停车难等问题,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四节 促进重点城镇健康发展

积极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作用,推动小城镇建设与疏解县域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建设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大埔、沙埔、六塘、东泉等重点城镇建设,进一步完善沙埔、河西、六塘工业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柳华经济开发区建设,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实现产城融合,推动就近城镇化,使之成为区域性的中心重镇。积极发展特色城镇,切实提升小城镇品位,增强人口吸纳能力,加快太平、凤山、沙埔、大埔、古砦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链,促进服务业与城镇化联动。加快龙头、寨隆、冲脉、社冲等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村工业化,促进就近就地城镇化。

第五节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紧紧围绕农民工市民化中身份平等、机会平等、发展公平的标准,积极破除城乡二元制度限制,统筹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人口资源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素质培训、职业教育制度、机制,重点实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工程、农业转移人口廉租房示范工程、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创新援助工程、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素质提升工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加强建设与发展,尤其是产业体系、交通体系、环保体系、能源体系、给排水体系、减灾防灾体系、卫生防疫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房地产开发,以及教、科、文发展和商贸、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发展,不断强化城镇功能,提高城镇运转效率,满足人民需要。提升社会公德水平、治安防控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和谐发展。


专栏1 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

柳城县城东区整体城镇化建设项目、柳城县旧城改造项目、柳城县县城东区排水管网建设项目、柳城县城东区路网建设、柳城县县城东区地下综合管廊、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木桐新村建设项目、柳城县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柳城县传统村落保护乡土特色百镇建设项目、柳城县棚户区改造工程、柳城县工业企业棚户区改造工程、柳城华侨农场棚户区改造工程、柳城县县城停车场建设项目、柳城县工业区沙埔片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期工程、柳城县工业区沙埔片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六塘工业片区自来水厂、柳华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第九章   建设现代化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以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为重点,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

第一节 建设畅通柳城

坚持交通先行原则,推动我县与市区交通体系一体化。加快主骨干道路建设,依托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尽快完善与市区和外都连接的快速通道以及乡乡与县城接通二级公路,逐步建成3横5纵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高速公路。重点推进三柳高速公路柳城段,融入柳州高速路网,形成柳城县内“三柳”、“宜柳”、“桂河”三条高速公路交通网络体系。

——公路网络。重点推进国道323及省道210改造工程、“双沙”城市道路、雒容至东泉一级公路、鸡公山至柳城一级公路、柳城公路大桥及引道、凤山龙江大桥工程。

——铁路。配合焦柳铁路升级改造,对接高铁时代和快速交通通道,力争将寨隆火车站提升为县级客运站。

——黄金水道。配合西江黄金水道建设,重点推进西南出海通道融江段航道规划整治,船闸升级改造,加快柳城港区码头建设前期工作。

——旅游交通。依托境内的省道、县道,县域范围内分别在凤山、大埔、古砦、太平设置站点,设置游览路。完善景区内部旅游道路。


专栏2 “35纵”公路网络

1横:东泉—凤山—马山—六塘—洛东;2横:沙埔—大埔—寨隆—冲脉—宜州;3横:太平—龙头—古砦—罗城;1纵:洛埠—西安—东泉—屯秋;2纵:上雷—沙埔—太平—大良;3纵:社冲—凤山—大埔—龙头—和睦;4纵:马山—寨隆—古砦—潘换—罗城;5纵:三岔—六塘—冲脉—罗城。




第二节 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

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实施我县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东泉河及沙埔河河流治理工程远期规划项目,提高抗灾减灾能力,保护沿岸居民及耕地安全。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提高我县防御山洪灾害的整体能力,从根本上防治山洪灾害,促进人水和谐。强化民生水利建设,通过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升级,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和水质合格率,全面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做好抗旱应急规划工作,通过实施改造水源工程、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和节水工程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加强灌溉设施后期管护,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保证水源安全,规划建设柳城县第二水源,组织实施《柳城县地下水资源规划》,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大力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坚持开发保护并重、人水和谐共处,实施水系生态综合整治,进一步保持涵养水土资源,恢复河湖生态功能,改善城乡环境。完善防洪排涝工程,实施广西主要支流柳江支流的凤山镇段治理工程,提高沿岸县城和重点乡镇的防洪能力。

第三节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按照城镇建设规划要求,推动与市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宜居宜业城镇建设。加快城东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旧城市政设施。加快推进乡镇集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扩大城市供水覆盖率。加快全县乡镇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做好清洁家园·美丽乡村工作


专栏3 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公路:柳城公路大桥及引道工程、雒容至东泉公路、国道323鹿寨经平山至柳城二级公路、沙塘至沙埔道路改造工程、柳城县鸡公山至大埔一级公路、柳城县大埔至凤山二级公路,柳城凤山至四塘三级公路、柳城凤山镇南丹大桥(龙江大桥)

2.港口:柳城港区大埔港口、融江凤山港口

3.城镇基础设施: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柳城县管道燃气工程、柳城县乡镇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柳城县综合停车场项目、柳城县东区地下综合管廊

4.水利:柳城县龙庆至洛崖段、木桐段护岸工程;融江县城河段护岸及抢险道路工程;凤山镇河堤护岸及抢险道路工程;柳城县治涝工程;柳城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柳城县乡镇水厂水源地保护及扩网改造工程;俄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柳城县俄侣、安乐水库引水工程;黄冲水库—拉燕水库连通工程;柳城县节水灌溉及灌溉防渗工程;柳城县山塘维修加固工程;柳城县农村供水提质增效工程

5.其它:光伏电站项目、大岩山风电场项目




第五篇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十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依托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突破口,以建设特色优质农产品示范区和广西农业十强县为抓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现代化水平,把柳城打造成为广西农业强县和高效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第一节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优化农业功能布局。以“优质化、基地化、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为方向,落实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立特色农业产品基地,把我县建设成为都市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打造“一心、五区、十大基地”功能布局建设。

专栏4 “一心、五区、十大基地”功能布局

一心:建设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县和广西农业十强县为中心

五 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都市农业示范区、休闲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生态畜牧业养殖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

十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推广基地、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广西桔都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双季葡萄基地、“南菜北运”基地、广西食用菌生产基地、现代水产畜牧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与休闲生态互动示范基地、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示范基地。



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在柳州市和县城近郊发展“插花式”、“镶嵌式”景观农业,在县城中郊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的优质高效农业,在县城远郊发展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优质高效农业和山地丘陵特色生态农业。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拓展农业的发展空间,加大太平镇、冲脉镇、寨隆镇、马山乡、凤山镇、社冲镇、六塘镇(除集镇区及周边、六塘工业园区部分外)、东泉镇的西部及北部部分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合作,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优质农产品保障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把柳城建设成为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交易和科技转化中心。

第二节 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不断巩固“米袋子”“菜篮子”的基础地位,着力扶持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适度发展有机生产基地和产品,主要发展和壮大优质稻、优质水果、高产高糖糖蔗、食用菌及林业、蔬菜、桑蚕及水产畜牧业。

粮食产业。切实加强粮食生产基础地位,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加强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保障能力。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9万亩,2020年粮食总产量18万吨以上,优质稻占有率95%。

甘蔗产业。调整品种结构,优化品种布局,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繁育基地,加大选育、引进、筛选新品种力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推广蔗地深耕深松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大力推广高产、高糖、抗逆性强、宿根性好并经审定的糖蔗新品种及脱毒健康种苗,推广标准化种植,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大力推广普及机械一体化技术,实现糖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力争在“十三五”期糖蔗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

水果产业。以打造广西桔都为重点,继续实施优果工程,主攻水果品质提升,全面推广生态果园栽培技术,打造水果标准园,建设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创建柳华蜜桔现代示范区。狠抓水果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带动标准化技术推广普及,实现果农技术、水果产量、水果质量三提高,逐步由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适当发展早熟蜜桔品种及晚熟马水桔等品种,提早蜜桔上市期,延长鲜果供应期。适当发展葡萄种植,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上市结构。严控桔柑黄龙病,扩大和完善柑桔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扩大繁育规模,在全县柑桔重点生产区建立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基地10-15个,逐步示范推广。

桑蚕产业。狠抓高效省力化技术研究与推广,稳步推进桑蚕产业扩面增效。做好创园示范,实施良种工程,加大对桑、蚕新品种推广力度和对县六源蚕种场的扶持力度,建立标准化原蚕饲养基地,加强“防微”体系及蚕种生产、质量检测监控体系等建设。全面推广现代先进蚕业服务模式,以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凤山、大埔、冲脉、寨隆、六塘等重点蚕区的“六统一”服务模式推广率达到90%以上。加强桑蚕副产品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开展蚕蛹、蚕蛾等蚕桑资源研发。推广果叶两用桑树品种,建立无公害桑葚原料生产基地,力争引进桑葚原汁、饮料、红色素、酒、酱、膏及桑茶生产线,鼓励蚕农开展复合经营,发展桑园冬套种、蚕房冬养等。继续引进丝绸、服装类加工企业,引导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全县桑园面积稳定在18万亩,2020年鲜茧产量1万吨。

蔬菜(含食用菌)产业。以建设南菜北运及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为依托,建设连片高标准蔬菜生产现代示范基地,通过建立科研、生产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蔬菜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年加工蔬菜鲜品一万吨,辐射带动10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配套建设柳城县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以及质量安全检测系统、标准化加工配送系统,逐步形成“南菜北运”基地。

建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实施无害化生产。在基础较好的乡镇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冲脉、古砦、大埔、社冲等乡镇蘑菇生产基地和冲脉、大埔等乡镇珍稀菇生产基地。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不断培育引进食用菌生产、加工、营销等龙头企业,加大对基地建设、加工企业、科技人才、农民及中介组织支持力度。实施全程产品质量监控,强化监督管理,推动食用菌生产由冬闲生产向周年生产转变,拉长产业链,着力推动食用菌由鲜销型向深加工型转变。

林业。以维护柳城柳州生态安全空间,建设生态县为目标,实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含美丽柳城、生态乡村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管护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和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工程;实施商品林体系基地建设含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种苗及花卉基地建设工程;实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含林产工业工程、林下种养殖业发展工程、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工程、森林旅游发展工程等三大体系十二大工程。到“十三五”期末,全县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稳定提高,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3%左右,森林活立木蓄积量300万立方米,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绿化示范村屯项目、商品林示范基地项目、太阳能项目等林业综合示范项目,到“十三五”期末实现林业总产值80亿元。

水产畜牧业。推进水产畜牧强县建设,稳生猪、扩禽羊、促肉牛、优渔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养殖方式转变,发展水产畜牧生态养殖,着力提高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水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健康、安全”要求,加快构建现代水产畜牧业产业体系,保障市场供给和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现代畜牧业养殖示范区。


第三节 加快现代农业基地建设

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按照打造一个主导产业、建设一个现代新农村、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一套良性发展机制的“四个一”标准,创建一批自治区、市、县和乡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成联盟,推动土地流转,扶持有实力有潜力的龙头企业,以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为抓手,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形成集科研、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打造现代都市农业。

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基地。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中心,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优质水果栽培技术、桑蚕养殖工厂化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机械化作业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主要发展和壮大优质稻、高产高糖糖蔗、特色水果、蔬菜(含食用菌)等,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农民高收。

创建有机农产品基地。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产地认定工作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推进生态农业、农产品向标准化、无公害化、绿色化、有机化发展。严格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经营准入条件,改善农业生产产地环境,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管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设现代农业物流基地。以建设广西桔都、柑桔生产基地、南菜北运基地等十大基地为抓手,重点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建设,形成一批现代农业物流基地。加强名、特、优、新品种引进,创建现代名特优新农业示范区,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物联网建设和冷链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以电子拍卖、电子交易、电子结算为主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信息管理、信息采集发布、视频监控、质量可追溯、数据交换、物流配送等应用系统和服务功能。

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园区,加快现有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健全完善园区管理运行机制,促进企业入园和产业提档升级,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

着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培育引进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大企业、大集团,以粮食、糖蔗、水果、桑蚕、蔬菜(含食用菌)等为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将农产品生产延伸到深加工,以及销售和流通,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发挥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领作用,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逐步实现农业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创新经营主体。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突破传统农业经营理念的束缚,强化政府服务,培育经营主体、打造核心产业、拓展产业空间、提升合作组织,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培养种养大户,引导土地合法流转,促进种植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通过发展合作组织,促进农业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的整合和优化,积极提供技术、产品、市场、招商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推进农业产销一体化,促进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有机农业技术推广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结带动农户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快创建标准化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组织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产地认定工作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工作,推进生态农业,农产品向标准化、无公害化、绿色化发展。培育一批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养殖企业,积极推广有机生态养殖,进一步提升产品安全质量。严格种子、种苗、畜禽渔业种苗和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经营准入条件,改善农业生产产地和畜禽养殖环境,打造生态农业。

坚持品牌带动战略。引导各类流通主体突出特色,创新方式,加强对现有品牌的保护力度和深度开发,增强发展后劲;积极组织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广泛利用各类媒介进行宣传报道,提高我县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全面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建立健全良种、无病毒种苗繁育基地,为农户提供良种、无病毒种苗服务,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业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治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种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拓展农产品采后处理与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加快优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重点推广“互联网+”,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畅通农产品销售,培育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


专栏5 农业现代化重点项目

1.综合:柳城县凤山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柳城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

2.甘蔗产业:柳州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

3.水果产业:柳州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柳城侨城桔缘现代果业核心示范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古砦大莫禾花飘香优质米示范区项目、太平葡萄现代农业示范区、柳州双季葡萄(20万亩)基地建设。

4.蔬菜产业:柳城社冲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

5.食用菌产业:柳城县食用菌生态科技园项目。

6.其它:伏虎茗园现代茶叶核心示范区。




第十一章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发挥比较优势,主动与柳州市对接,与市区产业发展融合互动,打造柳州市配套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化工、机械制造加工、制糖3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茧丝绸、食品加工、新材料等3大新兴产业,支持生物制药、家具制造等其他特色产业发展,形成“3+3+2”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优化工业布局

坚持产业与城镇功能联动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节能减排与生态保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业集中区综合功能,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努力构建产业为主导城镇功能为纽带产城融合互动生态环境良好的工业集中区,推动产城融合。

以沿209国道线、县城出口路、柳州市外环高速路和三江至柳州高速路为重点,逐步形成以209国道—马大二级路—宜柳高速公路为发展主轴的工业空间布局。并在此主发展轴上形成横贯县域东西的柳华—沙埔—大埔—六塘等4大工业片区。重点建设柳城县工业区的沙埔、大埔、六塘三个片区,积极探索开发柳城华侨经济开发区。

——沙埔镇和沙埔片区。继续做大做强机械、汽配等支柱产业,培育新材料产业。以产业带动城镇发展,全力推进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逐步把沙埔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交通方便、市场繁荣、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新型小城镇。

——大埔镇和河西片区。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深加工业为主,以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为契机,努力打造柳州市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发展茧丝绸深加工、轻纺服装、制药、食品加工、环保能源等产业,通过中心城镇的建设强劲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将大埔镇建设成为适宜人居创业的山水田园生态文明城。

——六塘镇和六塘片区。依托原广磷化工发展基础,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同时,完成六塘片区配套生活区建设,使产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

——柳城华侨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柳州市、柳东新区、广西柳州汽车城、阳和工业新区产业环境优势,主动接受辐射、扩散、转移,引进汽配、机械、电子、新材料等产业进行上下游配套和产业研发。以开发现代化工业园为目标,将其建设成为集加工制造业、现代物流、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现代农业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园区。






第二节 大力发展三大支柱产业

推动化工产业加快发展。以规模扩张、产业提升、循环发展为主线,建成广西清洁循环化工生产基地。支持川东磷化工公司、兴发化工公司、东风化工公司、铟泰科技公司新产品上市和老产品扩产,巩固广西最大的磷酸盐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地位。推动柳州东化二期项目、润发化工公司尽快建成投产,通过实施大宗产品规模化、高新化、洁净化、延伸化和精细产品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及相关配套产业。

推动机械制造加工业升级发展。围绕工程机械、农林机械、通用装备等研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重点推进汇聚汽车密封件、金特机械、五顺汽配、恒兴机械、欣然机械等一批项目建设,把加快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产业培育成为柳城新的支柱产业,建成柳州市机械汽配新的制造加工基地。

推进制糖业创新发展。推动制糖产业由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向科技生态型产业升级。重点抓好甘蔗的综合利用与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拉长产业链。围绕“甘蔗—制糖—酒精—生物有机肥”、“甘蔗—制糖—酵母及其抽提物—有机生物肥”和“甘蔗—制糖—蔗渣—浆纸—废液碱回收、甘蔗—制糖—滤泥—生物有机肥”四条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甘蔗综合利用。加快发展酵母、酵母抽提物产品,发展糖果、饮料、用白糖生产冰糖、低聚果糖、木糖、三氯蔗糖等深加工产品。

第三节 着力打造三大优势产业

着力培育茧丝绸产业。以发展后续加工为着力点,打造广西桑蚕生产加工基地。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引进织绸、印染、服装深加工企业1-2家,逐步形成蚕茧—缫丝—绢纺—织绸—丝针织—服装加工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积极推进桑蚕的综合开发利用,将桑枝、蚕沙等桑蚕副产品用于生物发电、造纸、生产食用菌、提取叶绿素及生产有机肥;鼓励企业开展蚕蛹、蚕蛾等蚕桑资源的开发研究;力争引进桑葚饮料、桑葚红色素、桑椹膏、桑果酒、桑果酱、桑茶等加工生产线,提高桑蚕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着力培育食品加工业。以安琪酵母、顶俏食品、天地自然为主体,扶持邓尼斯酒厂、皓冰食品等加快建设,促进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

着力培育新材料产业。以建设新型特种钢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以鼎铭金属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新型材料产业。


第四节 扶持发展两大特色产业

扶持制药业发展。河西片区以广西日田药业集团和广西圣特药业有限公司为龙头,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提高产品市场份额。

扶持家具产业发展。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柳州市家具产业转移项目,发展家具制造、家居装饰品加工产业。


专栏6 新型工业化重点项目

1.汽车零部件、机械产业:广西柳州市凯鑫汽配有限责任公司汽车零部件(年产20万套)项目、广西辰驰有限公司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母线槽项目。

2.化工产业:安琪酵母新抽提物二期项目

3.农副产品加工业:广西柳城县鹏翔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缫丝生产线项目

4.新兴产业:鼎铭金属年产10万吨新型特种钢精深加工项目

5.其他:广西建工五建钢结构基地、中科光电控股有限公司光伏电站项目。



第十二章 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着眼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完善和市民生活品质提升,坚持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同步发展,努力构建产业联系紧密、上下游协调、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大服务业提速增质力度,推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就业,重点加快旅游休闲、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业等。

第一节 全面加快休闲旅游业发展

主动迎合旅游消费模式由观光型逐步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围绕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立足大柳州市场,主动融入桂林——柳州旅游圈、柳州环都市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圈、柳州——柳城——融水——融安——三江桂北风情旅游线,加强区域旅游联动,重点构建“一心两带三区”的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乡村休闲生态旅游“慢”文化,推动全县旅游发展。提升知青城景区、红马山景区及沙埔河旅游带景区(点)、古砦民俗风情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推动景区(点)提档升级;将凤山综合旅游项目打造成休闲生态田园农业观光与禅文化相结合的休闲旅游胜地,将龙江绿谷项目打造成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将安乐湖打造成休闲汽车露营地,将华侨农场打造成桔园观光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休闲旅游带,推动旅游项目建设。构建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生态休闲旅游、旅游节庆四大精品旅游品牌。提高旅游交通便利性,加强旅游区内、外部交通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星级酒店、农家旅馆、特色餐饮企业等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和培育。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实施“引客入柳城”工程。推进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提升旅游队伍素质工程,实施旅游品质提升工程,全面推动柳城县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专栏7 “一心两带三区” 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

一心:县城旅游服务中心

两带:融江山水文化带、沙埔河——金洞河休闲带

三区:古砦民俗风情旅游区、太平休闲自驾旅游区、东泉桔园农业休闲区。

















第二节 积极发展重点领域服务业

以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为方向,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健全完善生活服务,不断提高服务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提升壮大商贸服务业。引进商贸服务业龙头企业,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创新,鼓励商贸企业利用各种移动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微博等)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和体验。推动与柳州市区商贸一体化进程,推动商贸业集聚式发展,吸引柳州及周边地区来我县消费。加快建设专业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市场集聚度,增强辐射能力。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大力推进骨干流通企业向农村发展,进一步健全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网络,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现代商贸服务业网络。推动商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推动商贸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娱乐业、金融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构建适应商贸业发展的支撑体系。推动商贸业信息化,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以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县为契机,加快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动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在知青城附近和沙埔镇各规划建设综合物流园区,构建物流中心,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建立物流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实现物流电商化、一体化、社会化。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布局合理的现代物流配送网络,并向制造商、网商、快递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开放,与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共同发展。鼓励制造企业流程再造剥离物流业务,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全程服务,为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仓储企业、配送企业、供应链各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带动县域经济转型增效,促进产业电商化。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关联效应,加强县域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不断融合,促进第三产业服务商、仓储、配送、包装等服务企业以及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

创新发展金融业。创新和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和投融资环境,推进与市区金融要素对接,推动与市区金融发展一体化,创造条件吸引金融机构在我县建立分支机构,在产业集中区设立金融配套服务机构。创新金融业发展模式,全力支持发展资本市场,强化金融机构融资功能。鼓励发展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引导规范私募基金等新业务和新产品。设立企业周转基金,加快建立企业信用评价系统,鼓励担保公司扩大业务领域,丰富担保品种,优化企业融资环境。千方百计拓展投融资渠道,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重大项目投资扶持、重点信贷支持等加大对企业投融资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优化对企业的金融服务,增加对企业贷款的投放,鼓励保险公司为新兴产业、优势产业、科技创新等提供相应的风险保障。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业财政贴息贷款和政策性农业保险。

适度发展房地产业。加大房地产土地供应力度,积极发展廉租房、限价房,规范商品房开发,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建立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扩大房地产有效供给。加大山水休闲度假旅游房地产开发力度,满足旅游消费市场的新需求。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度假疗养、归乡养老相关的度假公寓、疗养中心、养老中心等房地产开发。发挥房地产业的产业带动作用,推动装修和装饰业、家具业、房地产中介业、房地产租赁业和物业管理服务业的发展。

统筹发展其它服务业。加快发展壮大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咨询服务业、会计服务业、法律服务业、知识产权及产权交易、工业集中区生活服务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专栏8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1.旅游休闲业

凤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知青城旅游开发项目、古砦民俗风情旅游区项目、红马山景区-沙埔河旅游带项目、龙江绿谷旅游项目、龙山绿谷旅游项目、东泉文岩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安乐湖旅游项目、金洞四十八弄原生态旅游区开发、伏虎华侨风情园旅游项目、县城旅游集散中心及重点乡镇游客服务中心项目、旅游购物中心项目、县城星级酒店和旅游码头项目、柳华农业互动旅游项目、广西海俊路虎休闲生态产业园项目、玄墨府度假村文化旅游项目、柳城巨猿洞文化遗址公园

2.商贸服务业

柳城县商业一条街项目、柳城县长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柳城县桂中原生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冲脉镇农贸市场改扩建项目、柳城县粮食储备库项目

3.现代物流业

柳城县城东长廊物流园

4.其他

柳城县凤山健康养老服务项目




全面倡导绿色发展构建和谐友好的生态文明体系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发展生态经济为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蓝天常在、碧水长流、宜居宜业、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具体化、规则化,落到实处,紧抓不放松。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空间区划要求,重点在择产业、调结构、转方式引领下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严格环境执法,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柳城。

第十三章 推进产业生态化

第一节 推动农业生态化

主动融入三柳高速公路生态经济带,选择具有特色的现代种养业为主,优化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提高土地、水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完善生态农业区、生态农业带、生态农业圈建设。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加快建设生态农产品(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健全农、畜、水产、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推进农业向生态型、科技型、集约型、休闲型的现代生态农业转变。


第二节 推进工业生态化

对重点行业实施生态化定位,在生产全过程进行源削减。通过推行绿色清洁生产、严格准入门槛、组建生态产业链等,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快新兴产业建设,对新建企业进行严格挑选。推动企业内部清洁生产、企业内部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及其横向关联企业之间构建“物流与能量流”闭环流动综合利用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产业消耗,减少废弃物污染物排放。提高工艺设备和管理环节的节能、节水和节材标准,合理利用降低消耗的约束机制,将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降低企业能耗、水耗、物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生态工业集中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准入门槛推进河西片区、沙埔片区、六塘片区以及工业发展走廊等生态经济集中区建设,促进形成企业间、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企业间物料循环、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延伸,减少废弃物产生和污染物排放。配套建设生态工业信息平台,将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经济运行高效、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环境优美舒适、资源高效利用、支撑体系完善有力、生产全过程清洁的生态工业集中区。

第三节 推进现代服务业生态化

充分发挥其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和在产业经济中高效、清洁、低耗的产业优势,以及对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作用,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绿色物流,发展生态旅游,拓宽新型商业生态,对超市、购物中心娱乐场所餐饮酒店等开展节能降耗综合改造,推动服务主体生态化,从企业,从源头抑制污染物产生,推动服务途径清洁化,实现服务企业生态化转向,推动消费模式绿色化,注重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构建生态化服务业。

第十四章 加快推进“美丽柳城”乡村建设

巩固清洁乡村成果,持续推进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建设,实现农村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幸福、乡村和睦安宁。

第一节统筹推进村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启动实施“一条道路修到底”、“一根管子通到底”、“一个网格管到底”、“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四个一”工程,着力解决好“最后一公里”建设管理问题。结合小流域治理、环境整治、农民饮用水工程、水库保安工程、生态集镇和生态村建设工程等,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抓好污水治理、卫生改厕、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和公共服务设施用房建设。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节加强农村发展环境建设

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水质检验监测、中小河流域污染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清洁工程,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工程,改善村容村貌;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大力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有效遏制农村面源污染。推进农村生产条件建设,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提高地力;推进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保障率;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加快田间路网改造,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

第三节优化村庄布局

提高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水平,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广使用农村建房图集,注重乡土特色打造,保护开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基本实现屯级道路硬化。以培育新型农民、优化家风和文明乡风为重点,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和绿色村屯创建,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第四节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全县农民就业人口比例有较大上升。强化对农业生产经营者、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下基层活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第十五章 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防治力度

第一节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系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决策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系。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同防治的环境防治体系。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地表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村面源治理,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实施生态公益林管护工程、自然保护小区工程,实现从水源地到用户全过程保护、治理和监管。深入实施空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项目建设,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实现源头治理。

第二节 严格环境执法

有连贯的政策体系、有效的规制约束、清晰的保护治理思维、有序推进的机制。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舆论手段,制订引导政策和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者予以严惩,对规范执行环保法规及成绩显著者予以优惠和激励,对渎职者予以严肃问责。



第七篇全面推进共享发展 健全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十六章 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大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使贫困村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

第一节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因人因地施策,精准实施“七个一批”,采取“大会战”等超常措施,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确保到2020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贫困村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扎实做好扶贫整村推进工作,加快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等工程,提高扶贫对象收入和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扎实推进贫困农民教育培训,通过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增值收益。抓好交通路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异地搬迁等工作,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推进金融扶贫,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生产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等机制,深入推进产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系列扶贫工程,实行低保和扶贫衔接,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建立完善全社会支持参与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积极引导和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形成全社会扶贫的合力。

第二节 突出产业发展重点

加大产业开发扶持力度。根据县域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全县经济发展思路,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巩固传统产业,探索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产业经营连片化、规模化、基地化、收入渠道多样化。力争在每个贫困村屯建立1个特色种养示范基地,形成一村一品格局,引导带动贫困村农户发展。

加大科技创业扶持力度。全面开展“雨露计划”扶贫培训,结合当地产业开发,转移就业等,以贫困户为对象,加强专业就业、种养实用技术、外出务工岗位培训,增强贫困户自主发展能力。

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加大信贷扶贫力度,积极推进小额信贷和扶贫互助金扶贫,为贫困户安排发展生产贴息贷款,力争23个贫困村中都建立扶贫互助金。引导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发展产业,争取扶贫龙头企业扶贫项目贴息贷款。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强化脱贫工作绩效考核。


专栏9 “七个一批”

根据不同的贫困类型、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精准实施扶持生产发展一批、转移就业扶持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解困一批、教育扶智帮助一批、边贸政策扶助一批等“七个一批”脱贫攻坚





第十七章 健全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人民福祉,共享发展成果。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一节 促进就业创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新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公共就业援助、创业服务平台,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助推劳务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期,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500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50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2.5万人次以上。


第二节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确保人人公平享有医疗保障,推进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机制,加强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救助、医疗救助、就业救助、教育补助、自然灾害救助等社会救助,努力构建分工负责、相互衔接、协调实施、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全县临时救助制度。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健全养老服务制度,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进老年助餐健康发展,优化老年生活环境,推动老年文化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建立健全孤儿保障制度,努力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加强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全县农村农房保险及农房倒房重建工作。

第三节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着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缩小城乡、行业收入差距,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节 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

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协调、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格局。保证教育投入“三增长”,大力实施教育发展“八大工程”。实施学前教育发展工程,加快民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步伐,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84%。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教育质量一体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力争2017年通过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验收,为普及高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实施普通高中突破发展工程,深入推进高中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扩大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实施职业教育发展工程,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升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重教惠师政策。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县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及营养改善工程,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


专栏10 “八大工程”

学前教育发展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普通高中突破发展工程、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教师队伍强质增量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及营养改善工程。




第五节 推进健康柳城建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加大基层医疗卫生计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方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发展民族医药,鼓励社会办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家庭和谐和人口均衡发展。

以服务为导向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加快市县乡村四级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设。建立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诊疗模式,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立健全县域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卫生计生服务网络,适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体系建设。完成县中医医院整体迁建,力争将东泉中心卫生院整体迁建,完善村级医疗机构附属设施和功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综合性或专科民营医疗机构,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强化监管、提升质量水平,规划新建民办医疗机构1-2所。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础医疗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县乡村医技人员培训工作,提升县域卫生计生整体队伍综合素质。

坚持和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创新生育服务管理,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加大对生育家庭的扶助保障力度,加强出生人口监测和风险防控,防止出生人口大幅度波动。

第六节 繁荣文化体育广电事业

挖掘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民族文化品牌建设,繁荣文化事业,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柳城县文化体育中心和博物馆建设,做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巨猿洞规划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乡镇文化广播站配套设施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实现全县所有建制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开展健康中国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加强体育馆的管理。推动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覆盖工程,规划建设沙埔镇、凤山镇、社冲乡和冲脉镇无线发射站。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将柳城云片糕制作技艺、古砦社节、古砦覃村开塘节、凤山开山寺庙会等柳城传统民间文化项目申报列入为县、市、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将潘村、覃村、滩头等古砦仫佬族古民居群申报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强化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从源头上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落实安全生产制度,有效化解各类安全生产风险,遏制较大事故发生。完善社会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备灾网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能力。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强化城乡社区组织自治功能,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共建机制。深入推进“平安柳城”建设,把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群防群治防控网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对城市治安复杂部位的治安整治和管理,建立艾滋病等传染病违法犯罪人员特殊监所,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专栏11 民生福祉及生态环境重点项目

1.教育

柳城县实验中学搬迁项目、柳城县普遍高中改扩建项目

2.健康柳城

县城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项目、柳城县中医院门诊住院综合大楼项目、柳城县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综合楼、柳城县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文体

县域文体活动设施建设、柳城县文化体育中心建设项目

4.绿色发展

县城乡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医疗污水和医疗垃圾达标处理项目、柳城县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建及配套管网项目、柳城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柳城县县城东区污水管网建设项目




第八篇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构建发展的保障支撑体系

第十八章 深化改革构建发展新体制

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改革,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完善公共财政领域、公共资源配置领域、社会公共事业领域、重大建设项目领域的信息公开体制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打造阳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持续发展和完善民主机制,拓展公众参与渠道,通过完善决策听证、价格听证等途径,提高公众政治参与热情和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力。深入推进政府绩效建设,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探索构建公众参与评价政府绩效的长效机制。

推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推动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收高效的税收制度。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合理安排财政资金,严格控制财政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民生建设、园区建设以及特色农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重大项目。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文化发展成果为重点,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发展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休闲、休闲养生等产业。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休闲产品,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品牌,培养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完善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培育消费市场,创新文化休闲娱乐业态,推动文化休闲娱乐互动;开发森林生态、民族医药、特色保健等休闲养生保健服务项目,推进文化与休闲养生保健结合,加快培育我县文化产业。实施重点项目和文化骨干企业带动战略,引导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推动“互联网+”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结合。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文化、民间民俗文化、旅游休闲文化、养生保健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新闻、文化艺术、电影、电视、体育、文化用品及设备服务业文化内涵。

统筹推进其他各领域改革。继续推进投融资、科技、教育、医药卫生、养老保险等领域改革,按照国家自治区统一部署,重点推动医药卫生改革试点。

第十九章 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新动力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加快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的引领作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加大创新驱动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技术中心、创新孵化中心,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激发调动全社会创新活力,鼓励万众创新。

推动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柳州市资金支持,采用适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以及新兴业态,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配合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依托柳州市信息化基础,加快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围绕现代农业、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创新驱动和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高端产品研发等,培养引进多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企业家、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发展众创空间,集聚创新要素,调动大众聪明才智,激励万众创新。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加强职业培训,积极营造有利于吸引和壮大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第二十章 开创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寻求彼此利益和相互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共同谱写合作的新篇章。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打造,深化珠三角、西南、中南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经济技术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旅游、物流、生态建设等重点项目合作。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在扩大利用外资总体规模的基础上,建立以主题招商、产业链招商为主体的招商引资新机制。鼓励企业与境外投资者合资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扩大服务业和制造业对外开放,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市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贸易全方位服务,增强企业对国际资源利用和市场开拓能力,为柳城产品走出去提供便利。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构建法治柳城

坚持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协同推进,深入推进法治柳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十一章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全面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规范化、法治化建设,推行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依法决策,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对重大行政决策执行效果的评估,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和监督一体化平台建设,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提高执法能力。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有效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确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第二十二章确保司法公正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严格落实强制执行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推进公证机构体制改革,发展公证员队伍,有效缓解“公证难”问题。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始终对司法领域的腐败零容忍。

第二十三章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引导全民社会活动进入法治轨道,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具有柳城特色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全县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推动在法治轨道上解决问题。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落实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利益表达、协商沟通、救济救助等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依法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制度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持用法治引领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第十篇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奋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本纲要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要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十四章 发挥规划导向调控作用

强化本纲要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级各类规划中的引导地位,突出县发展规划和县级专项规划对纲要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形成引导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规划合力。严格以规划为依据,合理运用土地、财税、金融、环保、价格等综合经济政策,加强政府调控力度。突出规划作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综合方案的特点,强调其解决发展实际问题的导向作用,增强规划操作性。强调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做好规划任务的时序合理安排,搞好规划任务的空间科学配置,确保规划任务落地。

第二十五章 强化投资和项目支撑

保持投资规模稳步较快增长,促进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确保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和项目有效实施。完善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前期论证,完善动态管理、动态储备、滚动实施机制。统筹协调规划设计、用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资金筹措、项目审批核准等前期工作,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管理制度,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和资金保障,确保项目实施效果。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建立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综合利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和多种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

第二十六章 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明确实施责任。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明确实施主体及责任,建立分类实施机制。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责任,要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并纳入其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纲要提出的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人口服务、福利救助、保障性住房、扶贫减贫、防灾减灾、节能减排、公共安全、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等主要由政府履行责任的任务,要全力运用公共资源确保完成。纲要提出的预期性目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主要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政府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加强监测评估。做好纲要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实施完成后的总结评估,年度计划要反映纲要实施进展情况。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纲要实施情况的总体跟踪分析,县级有关部门负责对纲要相关领域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纲要实施过程中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纲要进行调整,要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