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柳城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日期: 2025-02-05 10:15
| 作者:
![](./W020250205370083813066_ORIGIN.jpg)
第一次见潘叔,是2024年11月,在古砦海山脚下。瘦黑的他腰间别着一把柴刀,脚下穿一双解放鞋,精神头很足,带我们上山走得很快,可以用如履平地来形容。![](./W020250205370083826190_ORIGIN.jpg)
第二次见潘叔,是2024年12月的最后一天,还是在古砦海山脚下。他把柴刀拿在手上,一路砍砍修修带我们上山,无论我们怎么用劲冲都跟不上他的脚步。他看着我们笑笑说,过了2025年1月他就满73岁了,但是不经常爬山的人是爬不过他的。![](./W020250205370083841509_ORIGIN.jpg)
潘叔叫潘新友,祖祖辈辈居住在大山脚下的云峰村潘村屯,从小就跟着长辈巡山、上山砍柴烧炭、耕种玉米,爬了一辈子山,云峰村周围每座山都有他的足迹。![](./W020250205370083869225_ORIGIN.jpg)
潘叔爱讲故事,他用当地方言——百姓话,给我们数自己爬了多少座山,每一座山的名字叫什么,哪座山最高最险,哪座山又有多少处山泉,山上能不能种东西……从他的话,我们能感觉得到他对大山的热爱与熟悉程度。![](./W020250205370083882996_ORIGIN.jpg)
潘叔带我们爬的海山,是柳城县的最高山。在1992年修编的《柳城县志》中记载:此山“势极陡峻,中有谷,容千余人。田畴数顷,土壤膏腴,有汶灌溉,为清初龙韬所辟。龙氏筑石城于此,为闸三。”![](./W020250205370083906364_ORIGIN.jpg)
我们一次次爬这座地势险要的高山,是因为300多年前这里筑有一座石城,并且这座石城因军事而筑,石城现存的石墙于1984年8月公布为柳城县文物保护单位。潘叔熟悉海山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自然包括山上的石墙。![](./W020250205370083914467_ORIGIN.jpg)
路上,他看到那些横在路中间的灌木和肆意生长的杂草,都会用手中的柴刀去砍修。他说,柴刀是他上山必须跟随的“伙伴”,因为现在上山的人越来越少了,一段时间没人走山路,没有人清理砍修,路就找不到了。![](./W020250205370083948383_ORIGIN.jpg)
挥刀的瞬间,他手上几道触目惊心的刀痕把我们的视线吸引过去。他说,其中一道最深的是十七八岁上山砍柴时被柴刀砍伤的。当时是冬天,要砍柴烧炭,因杂草太高,遮挡了左手扶着树木的视线,手一打滑,拿柴刀的手就直接从手腕处砍了下去,砍得很深,见了骨头。可那个年代很苦,既使是伤到手,第二天还是要继续上山干活。因为要把烧出来木炭拿去街上换米,一担木炭100斤,可以换得12斤米。![](./W020250205370083958329_ORIGIN.jpg)
![](./W020250205370083979200_ORIGIN.jpg)
说到米,潘叔感慨自己是一个活了两世的人。他说,五六十年代,好多人挨饿,村里有过40多天分不出粮食的历史,如果饿死,那时候已经走过了一世。全靠有大山的庇护,大家可以到山上找木叶、野果野菜充饥,种菜、砍柴烧炭换米,这样大家才能多活一世人。潘叔说,那时候村里人都是在10月份过后就得上山砍柴烧碳了,要天天上山,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才可以停下来。![](./W020250205370083980728_ORIGIN.jpg)
潘叔的故事仿佛走过了一条岁月的长河,大山是这一切的见证者,也是他漫长岁月里的陪伴者。潘叔说,“活两世”,最最不能忘的就是大山的恩情。![](./W020250205370084001335_ORIGIN.jpg)
行至半山处,经过一处细小的山泉。潘叔蹲下来,拨开盖在山泉周围的杂草与落叶,水源丰富、水质清澈。他说,很多年前,为了让这个泉眼不被泥土枯草掩埋,他把泉眼挖宽了一点,一个人扛着水泥上山,把泉眼围成蓄水池。池子虽小,但山水从不干枯,能为上山和下山的人在歇脚时解决干渴,或洗一把脸上的汗解解乏。
潘叔做的这些事都不起眼,也不会有人注意到,但是却触及到我们的内心。想起第一次跟他爬海山,我们因为预估喝水量有误,几个人渴到嗓子冒烟全身乏力,下山时路都走不动了。路过山泉,他用双手捧起泉水咕嘟嘟就喝,还跟我们说泉水不脏可以喝的。当甘甜的山泉水入喉后,我们才算“活”了过来。![](./W020250205370084043992_ORIGIN.jpg)
潘叔在山上养有一些牛羊,羊圈外搭有简易的棚子。很多时候,他会在山上呆得很晚,然后就留在山上与牛羊相伴而眠。除了养牛养羊,他还会在山里寻找农村耕牛拉车用的牛轭,以及一些常用的中草药。他说,一根牛轭能卖30元,一根老树黄莲能卖50元。不过,现在农田耕作基本上都机械化了,养耕牛的人不多,买牛轭的人自然就少了。牛轭难找也难卖,这几年他都是在巡山时碰到了,顺带砍一根带下山。![](./W020250205370084069374_ORIGIN.jpg)
![](./W020250205370084087710_ORIGIN.jpg)
在630多米海拔的山凹处,我们看到了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的石墙。由于潘叔把石墙周围的灌木和杂草砍修过,我们得以清晰地看到石墙原貌,还能一寸寸触摸到石墙,感知石墙的斑驳与神秘。![](./W020250205370084100942_ORIGIN.jpg)
山虽高险,但73岁的潘叔走起来却步伐稳健。我们走在他的身后,看他稳稳地扛着一大蔸偶遇的老树黄莲,内心无比钦佩。![](./W020250205370084125324_ORIGIN.jpg)
走得久了,潘叔担心我们累,就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把柴刀放在脚旁,眺望远山,那神情静静地,仿佛在与大山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W020250205370084130373_ORIGIN.jpg)
潘叔说,这几年经常有登山徒步的人请他带路,他总是欣然答应。在他看来,愿意来爬山的人,必定是热爱大山的,而他,喜欢爱山的人,也喜欢陪爱山的人探寻大山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