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螺蛳粉看特色产业发展后劲系列报道(三)
螺蛳粉的主角必然是米粉。一碗优秀的螺蛳粉在口感上无疑是爽口弹牙的。在柳城县马山镇有个远近闻名的“米粉村”,11家大大小小的加工厂生产出来的米粉,主要供应给螺蛳粉厂和螺蛳粉实体店。一根根细长的米粉串起了托寸村民对增收致富的美好希望,也成为了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杠杆。
米粉在托寸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81年,当地的群众就通过制作米粉来改善生活条件。78岁的村民韦荣光,是村里最早制作米粉的手艺人之一。韦荣光说,以前制作米粉除了靠手艺,还要靠运气。制作出来的米粉要是遇到了阴雨天气,不能及时晾晒,就会发霉变质,所以加工生产的量并不大,只能在县城内流通。
生产米粉全靠手工,又累又慢。不过,由于这里生产的米粉味道好吃,一直受到消费者的喜欢。在市场的驱动下,托寸屯的村民一直把制作米粉的手艺传承了下来。随着年岁的增长,韦荣光和其他手艺人一样,把制作米粉的技术教给了下一辈。同时,他们也见证了托寸米粉从纯手工到全自动化的过程。
村民韦丹军是托寸屯第一个建设标准化厂房的村民。韦丹军说,2002年,父母把米粉加工厂交给他打理。生产米粉的每道工序都是手工,产量很低,又累又挣不到钱。想让自己轻松一些的韦丹军一边谋划着工厂改造,一边想办法提高米粉的产量。2016年,韦丹军依靠自家三层楼房建立了丹军米粉厂,注册了“丹军米粉”品牌。他引入了2套电气化生产设备,建成了剪粉机、砟米机、洗粉机、烘房等全部电气化设备为一体的现代化米粉生产线。
2018年,螺蛳粉在全国越来越火,原先和韦丹军建立稳定供销关系的省内外的螺蛳粉店在规模化扩张。因为韦丹军的“先见之明”,丹军米粉厂成为了托寸屯里产量最高、产值最多的米粉厂。米粉厂常年聘请4名工人在厂务工,日生产米粉约为5000斤,全部供应给螺蛳粉店,批发价格为2.5元每斤。
同样在村里生产、销售米粉的韦连恒说,她也乘着螺蛳粉产业的东风,对米粉产业进行了工厂化改造。从以前由做到晒全靠人工转变为现在纯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不仅让米粉的产量、质量都有了提高,也让她家的米粉订单迎来了新高。
如今,托寸屯村里原先小打小闹的作坊纷纷进行转型升级、工厂化改造。工厂的面积由小变大,生产的米粉由少变多。马山镇相关数据显示,托寸屯整村年生产米粉约1650万公斤。“米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